|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2.1 河道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地下水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3 河道—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3页 |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6-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2.1.3 水文气象 | 第17-18页 | 
| 2.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18-21页 |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 2.3.1 浅层地下水的水质 | 第21页 | 
| 2.3.2 浅层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 | 第21页 | 
| 2.3.3 浅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21页 | 
| 2.3.4 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黎河下游区域河流—地下水系统耦合模型构建与校验 | 第23-41页 | 
| 3.1 控制方程 | 第23-28页 | 
| 3.1.1 河流子系统 | 第23-24页 | 
| 3.1.2 地下水子系统 | 第24-27页 | 
| 3.1.3 模型耦合 | 第27页 | 
| 3.1.4 校验指标 | 第27-28页 | 
| 3.2 模型构建 | 第28-32页 | 
| 3.2.1 模型范围 | 第28-30页 | 
| 3.2.2 含水层划分 | 第30页 | 
| 3.2.3 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 3.2.4 源汇项 | 第31页 | 
| 3.2.5 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 3.3 地下水位野外量测 | 第32-36页 | 
| 3.3.1 量测内容 | 第32页 | 
| 3.3.2 量测方法 | 第32页 | 
| 3.3.3 量测结果 | 第32-36页 | 
| 3.4 模型验证 | 第36-39页 | 
| 3.4.1 河道模型校验 | 第36-37页 | 
| 3.4.2 地下水位模型校验 | 第37-39页 | 
| 3.5 耦合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前置库下黎河水位抬高对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 | 第41-56页 | 
| 4.1 模拟工况 | 第41-43页 | 
| 4.1.1 黎河输水统计 | 第41-42页 | 
| 4.1.2 假定条件 | 第42页 | 
| 4.1.3 工况简介 | 第42-43页 | 
| 4.2 河道水面线 | 第43-44页 | 
| 4.3 地下水位分布 | 第44-53页 | 
| 4.3.1 非汛期不引滦输水工况 | 第45-47页 | 
| 4.3.2 汛期不引滦输水工况 | 第47-49页 | 
| 4.3.3 非汛期引滦输水工况 | 第49-51页 | 
| 4.3.4 汛期引滦输水工况 | 第51-53页 | 
| 4.4 地下水位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53-55页 | 
| 4.4.1 土壤盐渍化基本原理 | 第53页 | 
| 4.4.2 地下水埋深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 4.4.3 地下水埋深分析评价 | 第54-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前置库下黎河水位抬高对河流和地下水补排关系的影响 | 第56-62页 | 
| 5.1 水量平衡的变化 | 第56-59页 | 
| 5.2 河道渗流量的变化 | 第59页 | 
| 5.3 河流和地下水补排关系的变化 | 第59-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