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生物滞留池淹没区处理地表径流脱氮效果与微生物学机理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雨水径流氮污染现状第9页
    1.2 生物滞留池概述及研究现状第9-15页
        1.2.1 生物滞留池概述第9-10页
        1.2.2 生物滞留池反硝化脱氮机理及影响因素第10-11页
        1.2.3 生物滞留池淹没区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因素第11-12页
        1.2.4 生物滞留池脱氮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反硝化功能菌群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7-23页
    2.1 试验装置第17页
    2.2 试验材料第17-18页
        2.2.1 人工配水第17-18页
        2.2.2 木屑选择第18页
        2.2.3 填料配比与驯化第18页
    2.3 试验方法第18-19页
        2.3.1 干湿交替周期对淹没区反硝化脱氮效果影响试验第18-19页
        2.3.2 进水硝酸盐氮浓度对淹没区反硝化效果影响试验第19页
        2.3.3 生物滞留池淹没区反硝化碳源利用探究试验第19页
    2.4 检测项目及测定方法第19-21页
        2.4.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第19-20页
        2.4.2 腐殖质(HM)检测方法第20页
        2.4.3 挥发性脂肪酸(VFAs)检测方法第20-21页
    2.5 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第21-22页
        2.5.1 样品采集与保存第21页
        2.5.2 填料中DNA的提取第21页
        2.5.3 实时定量PCR第21-22页
    2.6 高通量测序分析第22-23页
第3章 干湿交替周期对生物滞留池淹没区反硝化效果影响第23-41页
    3.1 不同干湿交替条件下淹没区进出水氮组分浓度变化第23-32页
        3.1.1 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第23-25页
        3.1.2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第25-27页
        3.1.3 有机氮浓度的变化第27-28页
        3.1.4 氨氮浓度的变化第28-30页
        3.1.5 总氮浓度的变化第30-31页
        3.1.6 总氮的组成分析第31-32页
    3.2 不同干湿交替条件下淹没区进出水有机物浓度变化第32-39页
        3.2.1 腐殖质浓度的变化第32-34页
        3.2.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变化第34-36页
        3.2.3 SCOD浓度的变化第36-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进水硝酸盐氮浓度对反硝化脱氮效果影响第41-53页
    4.1 不同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下淹没区进出水氮组分变化第41-47页
        4.1.1 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第41-42页
        4.1.2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第42-43页
        4.1.3 有机氮浓度的变化第43-44页
        4.1.4 氨氮浓度的变化第44-45页
        4.1.5 总氮浓度的变化第45-46页
        4.1.6 总氮的组成分析第46-47页
    4.2 不同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下淹没区进出水有机物浓度变化第47-50页
        4.2.1 腐殖质浓度的变化第47-48页
        4.2.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变化第48-49页
        4.2.3 SCOD浓度的变化第49-50页
    4.3 生物滞留池淹没区反硝化脱氮碳源利用分析第50-52页
    4.4 带淹没区的生物滞留池反硝化脱氮设计建议第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生物滞留池淹没区菌群结构与反硝化功能基因第53-65页
    5.1 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5.1.1 淹没区深度、硝酸盐氮浓度对淹没区菌群丰度分析第53-58页
        5.1.2 不同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下淹没区不同深度菌群结构分析第58-59页
        5.1.3 讨论第59页
    5.2 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讨论第59-62页
        5.2.1 物种相对丰度第59-61页
        5.2.2 反硝化菌群结构动态变化第61-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页
    6.2 建议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湿地水体净化方法研究--空港经济区人工湿地为例
下一篇:于桥水库前置库对黎河下游河道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