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微藻光合固碳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13页 |
1.2.1 微藻光合固碳原理 | 第10-11页 |
1.2.2 微藻生长固碳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3 CO_2多相传递机理与强化方法 | 第13-19页 |
1.3.1 CO_2在微藻悬浮液中的传递过程 | 第13-14页 |
1.3.2 气液流动对CO_2传递与微藻生长固碳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3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传递强化研究 | 第16-19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2页 |
1.4.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19页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9-22页 |
2 曝气条件对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传递与微藻生长固碳的影响 | 第22-4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2-27页 |
2.2.1 实验系统 | 第22-23页 |
2.2.2 藻种及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2.2.3 气泡动力学特性测量方法 | 第24页 |
2.2.4 CO_2溶解与混合特性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2.2.5 微藻生长及固碳测量方法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44页 |
2.3.1 气体分布器孔径对气泡行为及CO_2溶解和混合的影响 | 第27-31页 |
2.3.2 气体分布器孔间距对气泡行为及CO_2溶解和混合的影响 | 第31-35页 |
2.3.3 通气率对气泡行为及CO_2溶解和混合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4 优化曝气条件下微藻生长及固碳特性 | 第37-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气体分布器布置方式对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传递与微藻生长固碳的影响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6-48页 |
3.2.1 实验系统与气体分布器布置方式 | 第46-47页 |
3.2.2 藻种及培养方法 | 第47页 |
3.2.3 微藻生长及固碳测量方法 | 第47-48页 |
3.3 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3.3.1 物理模型的描述 | 第48-49页 |
3.3.2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3.3.3 气液传质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3.4.1 气液两相流动模型的求解与验证 | 第52-53页 |
3.4.2 光生物反应器内的气液流动与传质特性 | 第53-57页 |
3.4.3 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溶解与微藻分布特性 | 第57-58页 |
3.4.4 气体分布器布置方式对微藻生长固碳的影响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基于CO_2传递与微藻固碳强化的弧形槽内构件光生物反应器 | 第64-9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弧形槽内构件光生物反应器设计 | 第65-67页 |
4.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67-71页 |
4.3.1 实验系统 | 第67-68页 |
4.3.2 微藻生长及固碳测量方法 | 第68-69页 |
4.3.3 气泡动力学特性与CO_2分压测量方法 | 第69-7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1-94页 |
4.4.1 内构件对气泡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 第71-78页 |
4.4.2 内构件反应器中周期性曝气规律与微藻分布特性 | 第78-80页 |
4.4.3 内构件对CO_2溶解与传质的影响 | 第80-84页 |
4.4.4 内构件反应器中微藻生长及固碳特性 | 第84-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