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问题研究--以灌云县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3.2 实际应用价值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第14-15页
2 大学生村官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第15-22页
    2.1 大学生村官基本概念第15-19页
        2.1.1 村官第15页
        2.1.2 大学生村官第15页
        2.1.3 大学生村官政策第15-16页
        2.1.4 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原因第16-17页
        2.1.5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第17-19页
    2.2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理论第19-22页
        2.2.1 人力资源理论第19-20页
        2.2.2 激励理论第20-21页
        2.2.3 博弈理论第21-22页
3 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现状及影响第22-32页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发展现状第22-25页
        3.1.1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第22-23页
        3.1.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历程第23-25页
        3.1.3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现状第25页
    3.2 灌云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与成效第25-32页
        3.2.1 灌云县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现状第25-28页
        3.2.2 灌云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第28-32页
4 灌云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分析第32-41页
    4.1 大学生村官自身层面第32-34页
        4.1.1 自身定位不准,认识上有偏差第32-33页
        4.1.2 工作经验不足,难以融入农村第33-34页
    4.2 农村层面第34-35页
        4.2.1 农村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第34页
        4.2.2 驻村工作中作用发挥有限,村民满意度不高第34-35页
    4.3 管理层面第35-41页
        4.3.1 角色定位模糊第35-36页
        4.3.2 人岗不相适应第36-37页
        4.3.3 被借用情况较突出第37-38页
        4.3.4 管理从宽不从严第38页
        4.3.5 帮扶制度不够完善第38-39页
        4.3.6 创业支持力度还需加强第39-40页
        4.3.7 待遇较低,后期发展面临困境第40-41页
5 灌云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5页
    5.1 个人层面第41页
        5.1.1 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工作决心不够第41页
        5.1.2 大学生村官适应基层较困难第41页
    5.2 农村层面第41-42页
        5.2.1 农村工作环境较为复杂第41页
        5.2.2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受到认可程度低第41-42页
    5.3 管理层面第42-45页
        5.3.1 身份性质不明晰第42页
        5.3.2 管理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第42-43页
        5.3.3 选拔培养方法不够科学第43页
        5.3.4 相关政策制度和外在环境存在障碍第43-45页
6 灌云县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第45-56页
    6.1 个人层面第45-46页
        6.1.1 要摆正心态,扎根基层第45-46页
        6.1.2 要为民办实事,积累经验第46页
    6.2 农村层面第46-48页
        6.2.1 积极适应农村工作环境第46-47页
        6.2.2 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第47-48页
    6.3 管理层面第48-56页
        6.3.1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第48-49页
        6.3.2 注重人岗相适性第49-50页
        6.3.3 改变借用现状第50-51页
        6.3.4 驻村管理要从严从宽第51-52页
        6.3.5 做好起传帮带工作第52-53页
        6.3.6 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第53-54页
        6.3.7 解决后顾之忧第54-56页
7 结论第56-57页
致谢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件1第62-65页
附件2第65-67页
附件3第67-68页
附件4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聚合商参与日前市场的运营优化与竞标策略研究
下一篇: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试点项目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