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0.1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与创作的时代环境 | 第17-25页 |
1.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 | 第17-20页 |
1.1.1 六七十年代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兴盛 | 第17-18页 |
1.1.2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热 | 第18-20页 |
1.2 “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 | 第20-25页 |
1.2.1 媒介社会下的文学困境 | 第21-22页 |
1.2.2 “走向人民大地”: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方向 | 第22-25页 |
2 创作主体的历史真实观 | 第25-31页 |
2.1 “田野调查式”的历史考证法 | 第26-27页 |
2.2 真诚客观的创作姿态 | 第27-29页 |
2.3 真实原则之下的历史重构 | 第29-31页 |
3 战争生态下民族精神的真实谱写 | 第31-40页 |
3.1 历史逻辑下战争生态的还原 | 第31-34页 |
3.1.1 战争观念:军事视野下的战争形态 | 第31-33页 |
3.1.2 历史逻辑:精神力量推动历史发展 | 第33-34页 |
3.2 生存危机中个体生命精神觉醒的重现 | 第34-36页 |
3.2.1 个体生命的意识觉醒和信仰追寻 | 第34-35页 |
3.2.2 生存危机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 第35-36页 |
3.3 战争苦难里民族性格的一面镜子 | 第36-40页 |
3.3.1 压迫与屈辱中的民族创伤 | 第37-38页 |
3.3.2 反抗与自尊中的民族性格 | 第38-40页 |
4 “真相式”的叙事模式 | 第40-48页 |
4.1 全景式布局与细节化演绎 | 第40-43页 |
4.1.1 历史大背景与“启示性细节” | 第40-42页 |
4.1.2 “事件大于人物”的叙事结构 | 第42-43页 |
4.2 在场性的中性化叙事立场 | 第43-44页 |
4.3 理想主义与戏剧化叙事策略 | 第44-48页 |
4.3.1 理想主义情怀的抒发 | 第44-46页 |
4.3.2 历史真实中的戏剧性冲突 | 第46-48页 |
5 战争小说“非虚构”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 第48-51页 |
5.1 “非虚构”作品的价值与不足 | 第48-49页 |
5.2 “战争”题材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反思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