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实际震害研究 | 第12-21页 |
| 1.2.1 框架结构建筑实际震害 | 第12-18页 |
| 1.2.2 内陈设备实际震害 | 第18-2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1.3.1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21-22页 |
| 1.3.2 改造加固及其技术研究 | 第22-24页 |
| 1.3.3 内陈浮放设备减隔震研究 | 第24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地震动选取 | 第26-32页 |
| 2.1 中美规范的地震动选取方法 | 第26-27页 |
| 2.2 强震动记录的选取 | 第27-3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典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隔震加固改造分析 | 第32-121页 |
| 3.1 工程概况 | 第32-35页 |
| 3.2 结构模型 | 第35-45页 |
| 3.2.1 未隔震结构SATWE模型信息 | 第35-43页 |
| 3.2.2 未隔震结构ETABS模型信息 | 第43-44页 |
| 3.2.3 可行性验证 | 第44-45页 |
| 3.3 隔震支座布置方案 | 第45-68页 |
| 3.3.1 基础隔震 | 第47-55页 |
| 3.3.2 柱底隔震 | 第55-62页 |
| 3.3.3 柱顶隔震 | 第62-68页 |
| 3.4 隔震方案选择 | 第68页 |
| 3.5 隔震后上部结构分析 | 第68-97页 |
| 3.5.1 隔震后上部结构-柱轴压比 | 第69-70页 |
| 3.5.2 隔震后上部结构-柱配筋 | 第70-72页 |
| 3.5.3 隔震后上部结构-梁配筋 | 第72-74页 |
| 3.5.4 隔震后上部结构配筋验算 | 第74-97页 |
| 3.6 结构加固分析 | 第97-118页 |
| 3.6.1 框架柱加固 | 第97-104页 |
| 3.6.2 框架梁加固 | 第104-108页 |
| 3.6.3 加固后楼层抗侧刚度 | 第108页 |
| 3.6.4 隔震改造加固前、后结构层间位移角验算 | 第108-11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 第四章 内陈设备减震措施浅析 | 第121-149页 |
| 4.1 某重要设备所在楼层加速度时程提取 | 第121-128页 |
| 4.1.1 隔震加固结构三楼节点4加速度响应时程及反应谱 | 第122-124页 |
| 4.1.2 隔震加固结构二楼节点4加速度响应时程及反应谱 | 第124-126页 |
| 4.1.3 未隔震加固结构三楼节点4加速度响应时程及反应谱 | 第126-128页 |
| 4.2 悬索及粘弹性阻尼器参数确定 | 第128-130页 |
| 4.3 关键点19响应对比分析 | 第130-146页 |
| 4.3.1 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 第130-141页 |
| 4.3.2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141-142页 |
| 4.3.3 反应谱对比分析 | 第142-146页 |
| 4.4 内陈设备减震措施分析 | 第146-14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 5.1 结论 | 第149-150页 |
| 5.2 展望 | 第150-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