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5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24-27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7-30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3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蚌埠隆起区地质概况 | 第35-48页 |
2.1 岩石单元划分 | 第35-39页 |
2.1.1 五河岩群岩石单元划分 | 第35-38页 |
2.1.2 凤阳群岩石单元划分 | 第38-39页 |
2.2 蚌埠隆起区基底岩石类型 | 第39-44页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44-48页 |
2.3.1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 | 第44-45页 |
2.3.2 断裂及逆冲推覆构造 | 第45-48页 |
第三章 蚌埠隆起区岩石学分析 | 第48-60页 |
3.1 实测剖面简介 | 第49-50页 |
3.2 剖面岩层综合分析 | 第50-52页 |
3.3 蚌埠隆起带岩石学特征 | 第52-59页 |
3.3.1 西堌堆岩层岩石学特征 | 第52-54页 |
3.3.2 庄子里岩层岩石学特征 | 第54-55页 |
3.3.3 峰山李岩层岩石学特征 | 第55-58页 |
3.3.4 小张庄岩层岩石学特征 | 第58页 |
3.3.5 殷家涧层岩石学特征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蚌埠隆起区变质条件分析 | 第60-103页 |
4.1 分析方法简介 | 第61-63页 |
4.2 西堌堆岩层的变质条件 | 第63-70页 |
4.2.1 岩相学分析 | 第63页 |
4.2.2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63-67页 |
4.2.3 温压条件评价 | 第67-70页 |
4.3 庄子里岩层的变质条件 | 第70-85页 |
4.3.1 岩相学分析 | 第70-74页 |
4.3.2 石榴辉石岩矿物化学成分剖面分析 | 第74-77页 |
4.3.3 石榴辉石岩矿物成分投图分析 | 第77-79页 |
4.3.4 石榴辉石岩矿物X-RayMapping分析 | 第79-81页 |
4.3.5 温压条件评价 | 第81-85页 |
4.4 峰山李岩层的变质条件 | 第85-88页 |
4.4.1 岩相学分析 | 第85页 |
4.4.2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85-86页 |
4.4.3 温压条件评价 | 第86-88页 |
4.5 小张庄岩层的变质条件 | 第88-92页 |
4.5.1 岩相学分析 | 第88页 |
4.5.2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88-91页 |
4.5.3 温压条件评价 | 第91-92页 |
4.6 殷家涧岩层的变质条件 | 第92-95页 |
4.6.1 岩相学分析 | 第92页 |
4.6.2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92-94页 |
4.6.3 温压条件评价 | 第94-95页 |
4.7 五河岩群构造层次分析 | 第95-98页 |
4.8 蚌埠隆起区变质P-T轨迹 | 第98-101页 |
4.8.1 变质期次划分 | 第98-100页 |
4.8.2 变质P-T轨迹构建 | 第100-101页 |
4.9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蚌埠隆起区构造变形分析 | 第103-119页 |
5.1 构造岩特征 | 第103-107页 |
5.2 变形分析 | 第107-113页 |
5.3 应变速率分析 | 第113-117页 |
5.3.1 分析方法 | 第113-114页 |
5.3.2 分析结果 | 第114-117页 |
5.4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蚌埠隆起区变质/基底年代学分析 | 第119-138页 |
6.1 分析方法选择 | 第119-122页 |
6.1.1 锆石U-Pb定年原理 | 第120-121页 |
6.1.2 测年分析条件 | 第121-122页 |
6.2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第122-123页 |
6.3 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 第123-128页 |
6.3.1 西堌堆岩层 | 第123-125页 |
6.3.2 庄子里岩层 | 第125-127页 |
6.3.3 小张庄岩层 | 第127-128页 |
6.4 五河岩群年代学特征及其意义 | 第128-138页 |
6.4.1 年代学特征 | 第128-129页 |
6.4.2 地质意义 | 第129-138页 |
第七章 金红石微量元素分析及在蚌埠隆起区的应用 | 第138-157页 |
7.1 方法构建与简介 | 第138-144页 |
7.1.1 金红石标样R10分析 | 第139-143页 |
7.1.2 选择条件分析 | 第143-144页 |
7.2 微量元素分析 | 第144-154页 |
7.2.1 样品介绍与矿物化学分析 | 第144-147页 |
7.2.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147-152页 |
7.2.3 微量元素比值分析 | 第152-154页 |
7.3 地质意义 | 第154-156页 |
7.4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7-162页 |
8.1 主要成果与创新 | 第157-159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73-175页 |
附件 | 第175-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