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9-10页 |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20-2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6页 | 
| 1.1.1 板内岩浆作用的形成机制 | 第20页 | 
| 1.1.2 大别造山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27页 |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32页 | 
| 2.1 大别造山带地质概况 | 第29页 | 
| 2.2 大别造山带各岩石单元的岩石学特征 | 第29-30页 | 
| 2.3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 3.1 全岩主量元素 | 第32页 | 
| 3.2 全岩微量和稀土元素 | 第32-33页 | 
|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33页 | 
| 3.4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第33-34页 | 
| 3.5 锆石LA-MC-ICPMS Lu-Hf同位素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大别造山带成矿岩浆岩特征与成因 | 第36-82页 | 
| 4.1 沙坪沟钼矿矿床地质 | 第38-43页 | 
| 4.2 汞洞冲铅-锌矿矿床地质 | 第43-47页 | 
| 4.3 样品描述 | 第47-48页 | 
| 4.4 分析结果 | 第48-55页 | 
| 4.4.1 锆石U-Pb年龄 | 第48-51页 | 
| 4.4.2 主微量元素 | 第51-53页 | 
| 4.4.3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53-54页 | 
| 4.4.4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54-55页 | 
| 4.5 成矿岩浆岩起源 | 第55-82页 | 
| 4.5.1 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及隆升历史 | 第55-56页 | 
| 4.5.2 不成矿岩浆岩起源 | 第56-58页 | 
| 4.5.3 成矿岩浆岩起源 | 第58-61页 | 
| 4.5.4 成矿和构造意义 | 第61-82页 | 
| 第五章 大别造山带司空山和岳西地区岩浆岩成因 | 第82-122页 | 
| 5.1 地质背景与样品 | 第82-85页 | 
| 5.2 分析结果 | 第85-93页 | 
| 5.2.1 锆石U-Pb年龄 | 第85-88页 | 
|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88-91页 | 
| 5.2.3 全岩Sr-Nd同位素 | 第91-92页 | 
| 5.2.4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 第92-93页 | 
| 5.3 岩石成因 | 第93-102页 | 
| 5.3.1 司空山岩体 | 第93-99页 | 
| 5.3.2 岳西地区石英二长岩 | 第99-102页 | 
| 5.4 构造启示 | 第102-103页 | 
| 5.5 小结 | 第103-122页 | 
| 第六章 大别造山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对比 | 第122-143页 | 
| 6.1 中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 | 第122-123页 | 
| 6.1.1 大别造山带 | 第122-123页 | 
| 6.1.2 长江中下游 | 第123页 | 
| 6.2 中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123-132页 | 
| 6.2.1 第一阶段埃达克质岩 | 第124-128页 | 
| 6.2.2 第二阶段幔源火山岩 | 第128-130页 | 
| 6.2.3 第三阶段花岗岩 | 第130-132页 | 
| 6.3 同位素特征对比 | 第132-135页 | 
| 6.4 讨论 | 第135-141页 | 
| 6.4.1 埃达克质岩与加厚地壳 | 第135-139页 | 
| 6.4.2 岩石圈地幔富集机制 | 第139-140页 | 
| 6.4.3 花岗岩源区与成矿差异 | 第140-141页 | 
| 6.5 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模型 | 第141-14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3-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76页 | 
| 附录 | 第176-18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86-187页 | 
| 1)参加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第186页 | 
| 2)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