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3-2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校园暴力的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2.教育爱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校园暴力 | 第22-23页 |
2.教育爱 | 第23-25页 |
(五)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研究过程 | 第25页 |
2.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1.研究的创新 | 第26页 |
2.研究的不足 | 第26-27页 |
二、教育爱的理论探索 | 第27-36页 |
(一) 东西方关于爱的释义 | 第27-31页 |
1.我国传统文化中爱的释义 | 第27-29页 |
2.西方传统文化中爱的释义 | 第29-31页 |
(二) 教育爱的理论探讨 | 第31-36页 |
1.教育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 第31-33页 |
2.教育爱是施与受的互动交往 | 第33-34页 |
3.教育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 第34-36页 |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 | 第36-43页 |
(一) 校园暴力的主要类型 | 第36-38页 |
1.语言暴力 | 第36-37页 |
2.肢体暴力 | 第37页 |
3.网络暴力 | 第37-38页 |
(二) 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 | 第38-40页 |
1.女生逐渐成为暴力主体 | 第38-39页 |
2.自卑懦弱性格者易成为暴力受害对象 | 第39页 |
3.暴力伤害逐渐转向肢体暴力 | 第39-40页 |
(三) 校园暴力造成的主要危害 | 第40-43页 |
1.危害暴力主体的身心健康 | 第40页 |
2.危害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 | 第40-41页 |
3.危害家庭成员的和睦生活 | 第41页 |
4.危害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 | 第41-43页 |
四、教育爱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审视 | 第43-63页 |
(一) 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教育与爱的分离 | 第43-49页 |
1.班级功能的异化 | 第43-45页 |
(1) 班级育人功能的弱化导致学生失去爱的素养 | 第43-45页 |
(2) 班级选拔功能的强化加剧学校滞后爱的文化 | 第45页 |
2.课程设置的僵化 | 第45-48页 |
(1) 失当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漠视生命价值 | 第45-47页 |
(2) 缺位的法律教育造成学生对爱的无知 | 第47-48页 |
3.师生交往的分化 | 第48-49页 |
(1) 教师的偏爱制造师与生爱的冲突 | 第48页 |
(2) 教师的冷暴力产生师与生爱的隔阂 | 第48-49页 |
(二) 非制度化的家庭教育中教育与爱的变异 | 第49-56页 |
1.家庭结构的失衡 | 第49-52页 |
(1) 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动摇儿童爱的根基 | 第50-51页 |
(2) 非传统的家庭模式制约儿童爱的沿袭 | 第51-52页 |
2.家爱功能的失调 | 第52-54页 |
(1) 以宠为爱的溺爱 | 第52-53页 |
(2) 以暴为爱的错爱 | 第53-54页 |
3.家长角色的冲突 | 第54-56页 |
(1) 家庭中父母教育者角色的异化引发爱的焦虑 | 第54-55页 |
(2) 家庭中父母养育者角色的缺位酿成爱的残缺 | 第55-56页 |
(三) 复杂的社会中教育与爱的失范 | 第56-63页 |
1.过度的物欲 | 第56-58页 |
(1) 人对物的贪念导致爱的淡漠 | 第56-57页 |
(2) 人的功利取向偏离爱的轨道 | 第57-58页 |
2.异化的电子媒介 | 第58-60页 |
(1) 网络知识的开放性剥夺成人施爱的机会 | 第58-59页 |
(2)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消减儿童爱的纯真 | 第59-60页 |
3.缺漏的社会环境 | 第60-63页 |
(1) 偏差的爱对暴力的纵容 | 第60-61页 |
(2) 失控的爱对个体越轨行为的放任 | 第61-63页 |
五、校园暴力的化解—教育爱的回归 | 第63-76页 |
(一) 知:懂爱 | 第63-66页 |
1.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化为教学智慧开启学生爱的悟性 | 第63-64页 |
2.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认识从浅知转为深知筑起爱的地基 | 第64-65页 |
3.社会法律教育应从欠缺到完善以提高无知者对爱的认知 | 第65-66页 |
(二) 情:唤爱 | 第66-69页 |
1.学校道德教育对善的激发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视 | 第66-67页 |
2.家庭父母与子女理性之爱的摸索寻找爱的正确方式 | 第67-68页 |
3.社会对虚拟世界的监管明确成人与儿童爱的界限 | 第68-69页 |
(三) 意:信爱 | 第69-72页 |
1.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信念提升人文精神 | 第69-70页 |
2.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加固爱的承载力 | 第70-71页 |
3.社会对爱的理念的传递根植爱的信仰 | 第71-72页 |
(四) 行:施爱 | 第72-76页 |
1.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学行为爱的实施架起师生心灵桥梁 | 第72-73页 |
2.家庭教育刚柔并济的爱的互动丰满家庭成员角色 | 第73-74页 |
3.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爱的践行塑造青少年爱人的行为 | 第74-76页 |
结束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