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化学论文

闽江下游及河口区碳和COD的输运与转化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研究现状与意义第16-23页
        1.2.1 河口海陆相互作用与最大浑浊带第16-18页
        1.2.2 河口溶解碳与COD第18-20页
        1.2.3 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总碳第20-21页
        1.2.4 闽江河口研究进展第21-22页
        1.2.5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5-31页
    2.1 自然地理第25-30页
        2.1.1 地质地貌第25-27页
        2.1.2 气候、水文特征第27-29页
        2.1.3 河口沉积环境第29-30页
    2.2 社会经济第30-31页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第31-40页
    3.1 站位布设与样品采集第31-33页
        3.1.1 流域站位布设第31-32页
        3.1.2 河口段站位布设第32-33页
        3.1.3 样品采集第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40页
        3.2.1 样品前处理第33-34页
        3.2.2 样品测定第34-40页
第四章 流域碳的分布与输运第40-61页
    4.1 溶解态碳的时空分布与输运第40-48页
        4.1.1 溶解态碳空间分布第40-41页
        4.1.2 COD的时空分布第41-43页
        4.1.3 溶解态碳和COD入海通量第43-46页
        4.1.4 水-气CO_2通量第46-48页
    4.2 悬浮物中总碳的时空分布与输运第48-54页
        4.2.1 悬浮物时空分布第48-50页
        4.2.2 悬浮物中总碳的时空分布第50-52页
        4.2.3 水体颗粒态总碳时空分布第52-54页
        4.2.4 颗粒态总碳入海通量第54页
    4.3 沉积物中总碳的时空分布与输运第54-59页
        4.3.1 沉积物粒度特征第54-57页
        4.3.2 沉积物中总碳的时空分布第57-58页
        4.3.3 推移质总碳输入河口通量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河口段总碳分布与潮周期变化第61-70页
    5.1 悬浮物总碳时空分布与潮周期变化第61-65页
        5.1.1 冬季第61-63页
        5.1.2 春季第63-65页
    5.2 颗粒态总碳时空分布与潮周期变化第65-69页
        5.2.1 冬季第65-67页
        5.2.2 春季第67-69页
    5.3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总碳的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意义第70-80页
    6.1 总碳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及其来源第70-74页
        6.1.1 溶解态碳第70-71页
        6.1.2 悬浮物总碳第71-73页
        6.1.3 沉积物总碳第73-74页
    6.2 碳的形态及转化第74-75页
    6.3 闽江碳通量特点与意义第75-79页
        6.3.1 闽江碳通量特点第75-78页
        6.3.2 环境意义第78-79页
    6.4 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结语第80-83页
    7.1 主要结论第80-81页
    7.2 特色与创新第81-82页
    7.3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附录一、缩略词表第89-90页
附录二、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entinel-1的SAR台风风场反演研究
下一篇:模型空间分辨率对模拟南海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