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连续梁拱组合桥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 连续梁拱组合桥梁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桥梁的结构特点与施工技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桥梁设计说明 | 第13-18页 |
2.1 概述 | 第13页 |
2.2 工程应用背景 | 第13页 |
2.3 工程设计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2.4 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2.5 工程概况 | 第14页 |
2.6 主要技术标准 | 第14-15页 |
2.7 主要材料 | 第15-16页 |
2.8 设计依据 | 第16页 |
2.8.1 依据资料 | 第16页 |
2.8.2 依据规范 | 第16页 |
2.9 设计内容 | 第16-17页 |
2.10 结构性能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主桥上部结构平面静力计算 | 第18-37页 |
3.1 结构概要 | 第18页 |
3.2 主桥上部平面静力分析 | 第18-19页 |
3.3 纵向计算模型 | 第19页 |
3.4 计算荷载 | 第19-20页 |
3.5 荷载组合 | 第20页 |
3.6 纵向计算结果 | 第20-26页 |
3.6.1 关键施工阶段主梁及主拱正应力结果 | 第20-22页 |
3.6.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及主拱正应力结果 | 第22-23页 |
3.6.3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主应力结果 | 第23-24页 |
3.6.4 持久状况主梁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 | 第24-25页 |
3.6.5 持久状况拱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 | 第25页 |
3.6.6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作用下吊杆验算 | 第25-26页 |
3.6.7 纵向计算结果表汇总,详见附录1,表3-3: | 第26页 |
3.7 端横梁计算 | 第26-28页 |
3.7.1 计算模型及荷载 | 第26页 |
3.7.2 计算结果 | 第26-28页 |
3.8 4#(7#)墩中横梁计算 | 第28-30页 |
3.8.1 计算模型及荷载 | 第28页 |
3.8.2 计算结果 | 第28-30页 |
3.9 5#(6#)墩中横梁计算 | 第30-31页 |
3.9.1 计算模型及荷载 | 第30页 |
3.9.2 计算结果 | 第30-31页 |
3.10 吊杆横梁计算 | 第31-33页 |
3.10.1 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10.2 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3.11 主梁横框计算 | 第33-34页 |
3.11.1 计算模型 | 第33页 |
3.11.2 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3.12 主梁刚度验算 | 第34-35页 |
3.1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主桥上部结构空间静力计算 | 第37-58页 |
4.1 空间计算模型 | 第37页 |
4.2 空间计算结果 | 第37-54页 |
4.2.1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及主拱正应力结果,详见附录A: | 第37-49页 |
4.2.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主应力结果 | 第49-54页 |
4.2.3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作用下吊杆验算 | 第54页 |
4.3 主桥空间稳定性验算 | 第54-56页 |
4.4 主桥支座验算 | 第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引桥上部结构静力计算 | 第58-69页 |
5.1 结构概要 | 第58页 |
5.2 计算模型原理 | 第58页 |
5.3 纵向计算模型 | 第58页 |
5.4 计算荷载 | 第58-59页 |
5.5 荷载组合 | 第59页 |
5.6 计算结果 | 第59-62页 |
5.6.1 正常使用单项效应主梁内力图 | 第59-60页 |
5.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正应力结果 | 第60页 |
5.6.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梁主应力结果 | 第60-61页 |
5.6.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 | 第61-62页 |
5.7 端横梁计算 | 第62-64页 |
5.7.1 计算模型 | 第62页 |
5.7.2 计算结果 | 第62-64页 |
5.8 中横梁计算 | 第64-65页 |
5.8.1 计算模型 | 第64页 |
5.8.2 计算结果 | 第64-65页 |
5.9 主梁横框计算 | 第65-66页 |
5.9.1 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5.9.2 计算结果 | 第66页 |
5.10 支座验算 | 第66-67页 |
5.11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桥梁下部静力计算 | 第69-93页 |
6.1 桩基础的分析与评价 | 第69页 |
6.2 主桥下部计算 | 第69-81页 |
6.2.1 5#墩墩柱截面验算 | 第69-71页 |
6.2.2 承台验算 | 第71-75页 |
6.2.3 桩基承载力验算 | 第75-81页 |
6.3 引桥下部计算 | 第81-91页 |
6.3.1 桥墩底截面验算 | 第81-82页 |
6.3.2 桥墩承台验算 | 第82-86页 |
6.3.3 桥墩桩基承载力验算 | 第86-89页 |
6.3.4 桥台承台验算 | 第89-90页 |
6.3.5 桥台桩基承载力验算 | 第90-91页 |
6.4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人行梯道上、下部结构静力计算 | 第93-99页 |
7.1 人行梯道上部结构静力计算(5.1+5.9 米连续梁/桥宽2.4m) | 第93-94页 |
7.1.1 纵向计算模型 | 第93页 |
7.1.2 计算荷载 | 第93-94页 |
7.1.3 计算结果 | 第94页 |
7.2 人行梯道下部结构静力计算 | 第94-98页 |
7.2.1 短期效应正常使用极限组合支承反力 | 第94-95页 |
7.2.2 扩大基础基底应力计算 | 第95-97页 |
7.2.3 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 第97-98页 |
7.3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八章 油田输油管线及运输车辆的荷载校核 | 第99-103页 |
8.1 二期恒载中油田管线的荷载等级 | 第99页 |
8.2 汽车活载中油田运输车辆的荷载等级 | 第99页 |
8.3 加载输油管线和油田最大负荷运输车辆的设计校验复核 | 第99-102页 |
8.3.1 设计校验复核原因分析 | 第99-100页 |
8.3.2 设计参数 | 第100页 |
8.3.3 上部结构静力验算结果 | 第100-101页 |
8.3.4 下部结构静力验算结果 | 第101-102页 |
8.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 A | 第107-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