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中国旋律》创作特征及演奏处理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五、突破难点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张朝创作历程及钢琴作品概述 | 第15-22页 |
| 第一节 张朝钢琴音乐创作的缘起 | 第15-17页 |
| 一、张朝的艺术历程 | 第15-16页 |
| 二、张朝的音乐价值观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张朝的钢琴作品类型 | 第17-18页 |
| 一、戏曲主题作品 | 第17页 |
| 二、民族民间音乐主题作品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中国旋律》的创作情况 | 第18-22页 |
| 一、《中国旋律》创作动因 | 第18页 |
| 二、《中国旋律》素材来源 | 第18-19页 |
| 三、《中国旋律》风格特点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中国旋律》的创作手法分析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曲式结构:中体西用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调式调性:多元复合 | 第24-30页 |
| 一、民族调式的广泛运用 | 第24-25页 |
| 二、调性色彩的复合 | 第25-27页 |
| 三、北方民歌音列转化的纵合性和弦 | 第27-30页 |
| 第三节 旋律发展手法:异彩纷呈 | 第30-33页 |
| 一、西南地区民间音调素材的运用 | 第30-32页 |
| 二、华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音调素材的汲取 | 第32-33页 |
| 第四节 和声织体:中西合璧 | 第33-39页 |
| 一、多姿多彩的五声纵合性和弦 | 第33-37页 |
| 二、融汇中西的织体表现形态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中国旋律》中西融合演奏处理研究 | 第39-57页 |
| 第一节 突出旋律的民族性 | 第39-44页 |
| 一、腔韵化的演奏技巧 | 第39-42页 |
| 二、民族乐器演奏特征的生动模拟 | 第42页 |
| 三、旋律演奏中彰显力度及音色的对比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重视和声织体的层次感 | 第44-48页 |
| 一、凸显和弦弹奏的色彩感 | 第44-45页 |
| 二、注意表现和声进行的民族特征 | 第45-48页 |
| 第三节 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 | 第48-57页 |
| 一、深入解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 第48-53页 |
| 二、演奏细节贯彻作品的审美理想和精神 | 第53-57页 |
| 第四章 《中国旋律》演奏的感悟和思考 | 第57-62页 |
| 第一节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 第57-59页 |
| 第二节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