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粱组培再生的基因型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水稻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水稻概况 | 第13-14页 |
·水稻组织培养研究简史 | 第14-15页 |
·水稻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展望 | 第16-17页 |
·高粱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 第17-25页 |
·高粱概况 | 第17页 |
·高粱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高粱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方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基因枪法 | 第19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9-21页 |
·影响高粱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21-23页 |
·受体材料的选择 | 第21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1-22页 |
·标记基因的选择 | 第22页 |
·特殊方法的使用 | 第22-23页 |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 | 第23页 |
·Vir基因的活化 | 第2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3-25页 |
2 水稻组培再生基因型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 第25-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愈伤材料准备 | 第25-26页 |
·成熟胚诱导率的测定 | 第26页 |
·愈伤增重比的测定 | 第26页 |
·氮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27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7-31页 |
·愈伤诱导率比较 | 第27页 |
·每克愈伤增重量比较 | 第27-29页 |
·氮含量差异分析 | 第29-3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分析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3 高粱再生组织培养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 第3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与来源 | 第33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页 |
·未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3-34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34-35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5页 |
·生根培养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愈伤褐化的差异 | 第35-37页 |
·各培养时期培养基添加量 | 第37页 |
·未成熟胚愈伤诱导率差异 | 第37页 |
·愈伤分化差异 | 第37-38页 |
·其他品种高粱的组培再生 | 第38-40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40-44页 |
·愈伤的褐化 | 第40-41页 |
·愈伤的诱导和继代 | 第41-42页 |
·高粱愈伤的分化 | 第42-43页 |
·高粱再生植株的生根 | 第43-44页 |
4 高粱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 第44-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转化受体材料的准备 | 第44页 |
·菌株和质粒的选择 | 第44-4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5页 |
·农杆菌的侵染方法 | 第45-46页 |
·转化体的筛选与再生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