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五、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欺诈行为性质认定之争议焦点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典型欺诈案例介绍 | 第13-14页 |
一、程某诈骗案 | 第13页 |
二、蔡某诈骗案 | 第13-14页 |
三、郑某诈骗案 | 第14页 |
第二节 分歧观点 | 第14-16页 |
一、程某诈骗案分歧观点 | 第14-15页 |
二、蔡某诈骗案分歧观点 | 第15页 |
三、郑某诈骗案分歧观点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问题归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欺诈行为之结构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欺诈内容对性质认定之影响 | 第17-20页 |
一、能否就将来的事实进行欺诈 | 第17-18页 |
二、能否就价值判断进行欺诈 | 第18-20页 |
三、能否就心理活动进行欺诈 | 第20页 |
四、能否利用规则、法律事实进行欺诈 | 第20页 |
第二节 欺诈方式对性质认定之影响 | 第20-24页 |
一、作为的欺诈行为 | 第20-21页 |
二、不作为的欺诈行为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欺诈程度对性质认定之影响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欺诈对象对性质认定之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关于欺诈行为性质认定的其他问题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欺诈行为、陷入错误认识与处分行为因果关系之认定 | 第27-30页 |
一、欺诈行为与陷入错误认识之因果关系 | 第27-29页 |
二、陷入错误认识与处分行为之因果关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欺诈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界限 | 第30-33页 |
一、欺诈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界限 | 第30-32页 |
二、诈骗行为与其他特殊类型诈骗行为的界限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司法实践中特殊取财行为之分析—偷换二维码取财行为 | 第33-36页 |
一、偷换二维码取财行为定性之争议 | 第34-35页 |
二、偷换二维码取财行为应认定为诈骗罪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