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扰乱法庭秩序罪修法背景及法理探析 | 第12-25页 |
第一节 法庭秩序的失范与规范 | 第12-17页 |
一、法庭秩序的失范 | 第12-14页 |
二、修法的理性与冲动 | 第14-17页 |
第二节“冲动”背后的立法理念探析 | 第17-25页 |
一、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 | 第17-19页 |
二、法庭秩序与言论自由的博弈与平衡 | 第19-20页 |
三、律师法庭言论豁免权 | 第20-25页 |
第二章 扰乱法庭秩序罪新增行为方式的理解与适用 | 第25-38页 |
第一节“侮辱、诽谤”的理解与认定 | 第25-29页 |
一、与侮辱罪、诽谤罪关系 | 第25-26页 |
二、“侮辱、诽谤”的理解与认定 | 第26-29页 |
第二节“威胁”的理解与认定 | 第29-34页 |
一、“威胁”是一种手段行为 | 第29-30页 |
二、“威胁”的认定标准 | 第30-31页 |
三、“威胁”的形式与内容限定 | 第31-34页 |
第三节“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理解与认定 | 第34-38页 |
一、“法庭制止”——用尽前置法 | 第34-35页 |
二、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程度严重性与结果当场性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扰乱法庭秩序罪适用之程序性限制 | 第38-50页 |
第一节 藐视法庭罪及迳行判决程序立法现状 | 第38-41页 |
一、域外国家迳行判决程序之规定 | 第38-39页 |
二、我国相关立法现状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我国不宜引入迳行判决程序 | 第41-45页 |
一、迳行判决的域外生存岌岌可危 | 第42-43页 |
二、我国缺乏迳行判决的现实基础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扰乱法庭秩序罪应坚持异地管辖 | 第45-50页 |
一、应排除扰庭行为发生地法院之管辖权 | 第45-47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应异地管辖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