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2.1 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的概念 | 第11-13页 |
1.2.2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概念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背景 | 第20-29页 |
2.1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回应 | 第20-22页 |
2.1.1 作为生产社会化高级形式的经济全球化 | 第20-21页 |
2.1.2 经济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的催生 | 第21-22页 |
2.2 新自由主义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对抗 | 第22-26页 |
2.2.1 社会民主主义的衰败及其危机 | 第22-24页 |
2.2.2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后果 | 第24-25页 |
2.2.3 超越左与右的“新中间道路” | 第25-26页 |
2.3 当代西方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 第26-29页 |
2.3.1 社会民主党选民基础的萎缩 | 第26-27页 |
2.3.2 新中间阶级与“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 第27-29页 |
第3章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内容 | 第29-43页 |
3.1 理论基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29-35页 |
3.1.1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与倒置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第29-31页 |
3.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国家社会关系的科学诠释 | 第31-34页 |
3.1.3 吉登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知 | 第34-35页 |
3.2 价值取向:超越左与右 | 第35-39页 |
3.2.1 经济价值取向——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2 政治价值取向——去阶级化的“中间政治” | 第37-38页 |
3.2.3 社会价值取向——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38-39页 |
3.3 政策选择:新中间路线 | 第39-43页 |
3.3.1 经济领域——“新型混合经济” | 第39-40页 |
3.3.2 政治领域——“新民主国家范式” | 第40-41页 |
3.3.3 社会领域——“社会投资型国家” | 第41-43页 |
第4章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评价 | 第43-52页 |
4.1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价值 | 第43-45页 |
4.1.1 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 第43-44页 |
4.1.2 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实现社会正义的新的探索 | 第44-45页 |
4.2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弱点 | 第45-47页 |
4.2.1 淡化了阶级对立 | 第45页 |
4.2.2 折衷主义色彩明显 | 第45-46页 |
4.2.3 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 第46-47页 |
4.3 “第三条道路”的现实危机 | 第47-52页 |
4.3.1 选举的危机 | 第47-49页 |
4.3.2 政策的受挫 | 第49-52页 |
第5章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 第52-56页 |
5.1 深化国家制度改革 | 第52-53页 |
5.2 拓宽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的发展空间 | 第53-54页 |
5.3 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基础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课题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