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县(市)委书记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联基础 | 第15-24页 |
2.1 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 | 第15-19页 |
2.1.1 政治生态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3 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属性 | 第16-17页 |
2.1.4 党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 | 第17-18页 |
2.1.5 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 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县(市)委书记与党内政治生态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2.3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提出理论要求 | 第21-22页 |
2.3.2 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提供理论依托 | 第22-24页 |
第3章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4-38页 |
3.1 变量设计及描述统计 | 第24-28页 |
3.2 腐败县(市)委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分析 | 第28-38页 |
3.2.1 变量筛选 | 第28-34页 |
3.2.2 建立模型 | 第34-35页 |
3.2.3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第4章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况分析 | 第38-47页 |
4.1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表现形式 | 第38-42页 |
4.1.1 党内政治生态主体软弱涣散: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问题突出 | 第38-40页 |
4.1.2 党内政治生活混乱:不正常现象频出 | 第40-41页 |
4.1.3 党内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破坏:党的领导与监督不力 | 第41-42页 |
4.2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手段 | 第42-44页 |
4.2.1 滥用决策权破坏民主集中制——树立个人权威 | 第43页 |
4.2.2 滥用人事任免权破坏选人用人机制——立选人“潜规则” | 第43-44页 |
4.3 腐败县(市)委书记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源 | 第44-47页 |
4.3.1 制度因素:权力配置不合理及制约机制无力 | 第44-45页 |
4.3.2 社会因素:传统腐朽思想在党内影响深重 | 第45-47页 |
第5章 培养优秀县(市)委书记,构建廉洁党内政治生态 | 第47-55页 |
5.1 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干部队伍建设 | 第47-49页 |
5.1.1 县(市)委书记选拔任用,严格好干部标准 | 第48页 |
5.1.2 县(市)委书记任职资格,注重三个经历 | 第48-49页 |
5.1.3 县(市)委书记培养考核,重视四个方面 | 第49页 |
5.2 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制度约束 | 第49-53页 |
5.2.1 不断完善县(市)委书记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 第50-51页 |
5.2.2 科学配权、规范用权、强化监督 | 第51-53页 |
5.3 党内政治生态视域下的环境改善 | 第53-55页 |
5.3.1 宣传法治思维,打破熟人社会怪圈 | 第53页 |
5.3.2 推进民主建设,破除“官本位”思想栅栏 | 第53-54页 |
5.3.3 弘扬廉政文化,冲破“腐”文化枷锁 | 第54页 |
5.3.4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纪律挺在前面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62-63页 |
附录A | 第63-73页 |
附录B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