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2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一)移情及移情训练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 (三)移情训练与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四)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及本研究的新视野 | 第16-17页 |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 (二)霍夫曼的移情理论 | 第17-18页 |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一)移情及移情训练 | 第18-19页 |
| (二)同伴交往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21-28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三、研究假设 | 第21页 |
| 四、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一)观察法 | 第22页 |
| (二)测量法 | 第22-23页 |
| (三)实验法 | 第23-28页 |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28-39页 |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策略前测结果 | 第28-30页 |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关系前测结果 | 第28-29页 |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交往策略前测结果 | 第29-30页 |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策略后测结果 | 第30-32页 |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关系后测结果 | 第30页 |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伴交往策略后测结果 | 第30-32页 |
| 三、实验班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策略前后测结果 | 第32-34页 |
| (一)实验班同伴关系前后测结果 | 第32页 |
| (二)实验班同伴交往策略前后测结果 | 第32-34页 |
| 四、对照班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策略前后测结果 | 第34-35页 |
| (一)对照班同伴关系前后测结果 | 第34-35页 |
| (二)对照班同伴交往策略前后测结果 | 第35页 |
| 五、不同性别幼儿干预前后测差值检验结果 | 第35-36页 |
| (一)不同性别幼儿同伴关系前后测差值检验结果 | 第35-36页 |
| (二)不同性别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前后测差值检验结果 | 第36页 |
| 六、研究结论 | 第36-39页 |
| (一)移情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幼儿的同伴关系状况 | 第36-37页 |
| (二)移情训练能有效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使用情况 | 第37-38页 |
| (三)移情训练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同伴交往不存在差异影响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教育建议 | 第39-44页 |
| 一、正确认识移情训练在同伴交往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 二、设计不同的移情训练活动和形式 | 第40-41页 |
| (一)设计多样的移情训练活动 | 第40页 |
| (二)设计不同形式的移情训练 | 第40-41页 |
| 三、利用情境故事法开展移情训练 | 第41-42页 |
| 四、抓住日常生活情境开展移情训练 | 第42-43页 |
| 五、引导幼儿接受他人情感并反思自己的情绪 | 第43页 |
| 六、营造温馨环境,注意榜样作用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一 | 第49-53页 |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 附录三 | 第54-56页 |
| 附录四 | 第56-57页 |
| 附录五 | 第57-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