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2 棉花叶片发育相关的生理代谢 | 第15-17页 |
3 钾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18页 |
3.1 钾在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页 |
3.2 钾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7-18页 |
3.3 钾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8页 |
4 钾对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22页 |
4.1 钾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4.2 钾对碳代谢的影响 | 第19-20页 |
4.3 钾对氮代谢的影响 | 第20-21页 |
4.4 钾对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第21-22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5.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3页 |
第二章 施钾对棉株生物量和钾累积的影响 | 第3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4-35页 |
1.3 棉株生物量、钾素累积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 第35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1 施钾对棉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 施钾对棉株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 施钾对棉株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施钾对棉株钾累积的影响 | 第38-40页 |
2.5 施钾对棉株钾分配的影响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4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第三章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碳代谢的影响 | 第49-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50-53页 |
1.2.1 气体交换参数 | 第50-51页 |
1.2.2 碳水化合物含量 | 第51页 |
1.2.3 碳代谢酶活性测定 | 第51-52页 |
1.2.4 棉花叶片钾浓度 | 第52-53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2.1 施钾对棉铃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第53-54页 |
2.2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叶钾浓度的影响 | 第54页 |
2.3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2.5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2.5.1 Rubisco初始酶活性及活化率 | 第57-59页 |
2.5.2 胞质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 | 第59-60页 |
2.5.3 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 | 第60页 |
2.5.4 酸性转化酶活性 | 第60-61页 |
2.5.5 淀粉酶活性 | 第61页 |
2.6 叶钾浓度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相关指标的关系 | 第61-63页 |
2.7 棉铃对位叶中Pn、碳水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棉铃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4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四章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氮代谢的影响 | 第7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2-73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73-75页 |
1.2.1 叶钾及叶氮含量测定 | 第73页 |
1.2.2 硝酸盐含量测定 | 第73-74页 |
1.2.3 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74页 |
1.2.4 酶活性的提取及测定 | 第74-75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2.1 施钾对棉株生物量及钾、氮累积的影响 | 第75-77页 |
2.2 棉铃对位叶叶钾、叶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2.3 棉铃对位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78-79页 |
2.4 棉铃对位叶中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79-81页 |
2.5 棉铃对位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81-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3.1 施钾对棉株干物质、棉株氮含量及棉铃生物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3.2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中氮同化及循环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 不同棉花品种中氮代谢对钾的响应差异 | 第85-86页 |
4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第五章 施钾对棉铃对位叶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第91-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92-93页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93-94页 |
1.3.1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测定 | 第93页 |
1.3.2 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及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第93-94页 |
1.3.3 酶活性分析 | 第94页 |
1.3.4 生物量累计与分配 | 第94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4-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2页 |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95页 |
2.2 植株衰老症状 | 第95-100页 |
2.3 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02)及抗坏血酸含量(ASC)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2.4 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6页 |
3.1 棉花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102-104页 |
3.2 棉花衰老指标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3.3 两个棉花品种对钾响应的差异 | 第105-106页 |
4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13-127页 |
1 讨论 | 第113-118页 |
1.1 施钾对棉花生物量和钾累积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1.2 钾对棉花对位叶碳代谢的影响 | 第114页 |
1.3 钾对棉花对位叶氮代谢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1.4 钾对棉花对位叶抗氧化机制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1.5 不同钾敏感性品种对钾肥响应机制的差异 | 第116-118页 |
2 结论 | 第118-119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9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文章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