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饲料添加剂论文

乳酸杆菌微胶囊制备及其耐热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益生菌的简介第10-12页
    1.2 目前提高益生菌抗逆性的方法第12页
    1.3 微囊化的定义与作用第12-13页
    1.4 益生菌微囊化的壁材第13-15页
        1.4.1 蛋白类第13-14页
        1.4.2 多糖类第14-15页
        1.4.3 改性淀粉第15页
        1.4.4 纳米材料第15页
    1.5 益生菌微囊化包被的方法第15-17页
        1.5.1 挤压法第16页
        1.5.2 喷雾干燥法第16页
        1.5.3 冷冻干燥法第16-17页
        1.5.4 乳化法第17页
        1.5.5 复凝聚法第17页
    1.6 微胶囊化对益生菌抗逆特性的作用效果第17-19页
        1.6.1 耐酸性能第17-18页
        1.6.2 耐高温性第18页
        1.6.3 耐湿性能第18-19页
        1.6.4 储存性能第19页
        1.6.5 其他因子第19页
    1.7 国内饲用益生菌微囊化的应用第19-20页
    1.8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鼠李糖乳酸杆菌微胶囊条件优化及其耐热特性第22-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2.1.1 试剂与仪器第22-23页
        2.1.2 菌株与培养基第23-24页
        2.1.3 鼠李糖乳酸杆菌LGG的菌液制备第24页
        2.1.4 鼠李糖乳酸杆菌LGG的耐热性检测第24页
        2.1.5 LGG/海藻酸钠微胶囊的制备第24-25页
        2.1.6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第25页
        2.1.7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干燥第25页
        2.1.8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中乳酸杆菌的释放第25-26页
        2.1.9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耐热性能的测定第26页
        2.1.10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耐热性能的单因素考察第26-27页
    2.2 结果和分析第27-36页
        2.2.1 鼠李糖乳酸杆菌LGG的耐热性能第27-29页
        2.2.2 鼠李糖乳酸杆菌LGG微胶囊的耐热性能第29-36页
    2.3 讨论第36-37页
    2.4 小结第37-38页
3 正交试验优选鼠李糖乳酸杆菌微胶囊包被条件第38-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3.1.1 试剂与仪器第38页
        3.1.2 菌株与培养基第38页
        3.1.3 正交试验设计第38-40页
        3.1.4 最优条件下LGG微胶囊耐热性能检测第40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40-43页
        3.2.1 考察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粒径的极差分析第40-41页
        3.2.2 考察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耐热性能的极差分析第41-43页
        3.2.3 最优条件下LGG微胶囊耐热性能检测第43页
    3.3 讨论第43-44页
    3.4 小结第44-46页
4 不同干燥方法对鼠李糖乳酸杆菌微胶囊的耐热性影响第46-5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4.1.1 试剂与仪器第46页
        4.1.2 菌株与培养基第46页
        4.1.3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第46-47页
        4.1.4 不同方法干燥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第47页
        4.1.5 L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耐热性能的测定第47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47-48页
        4.2.1 不同干燥方法对微胶囊耐热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4.3 讨论第48-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5 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展望第50-52页
    5.1 总结第50页
    5.2 创新点第50-51页
    5.3 研究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缩略词表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职能移交背景下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角化细胞源外泌体携带miR-330-5p通过靶向TYR抑制黑色素细胞色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