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我国戒毒制度的历史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1.2. 现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概况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1.1. 法律定性 | 第11页 |
2.1.2. 戒治方式 | 第11-12页 |
2.1.3. 人权保障 | 第12-13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2.1. 对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界定 | 第13页 |
2.2.2. 法律定性 | 第13-14页 |
2.2.3. 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过程 | 第14页 |
2.2.4. 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过程 | 第14-15页 |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概况 | 第17-24页 |
1. 劳教戒毒制度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对比分析 | 第17-21页 |
1.1. 制度内含不同 | 第17-19页 |
1.1.1. 劳动教养戒毒制度含义 | 第17页 |
1.1.2.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含义 | 第17-19页 |
1.1.2.1.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定义 | 第17-18页 |
1.1.2.2.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2. 法律依据不同 | 第19页 |
1.3. 执行方式不同 | 第19-20页 |
1.3.1. 劳教戒毒执行方式 | 第19-20页 |
1.3.1.1. 决定阶段 | 第19-20页 |
1.3.1.2. 执行阶段 | 第20页 |
1.3.2. 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方式 | 第20页 |
1.3.2.1. 决定阶段 | 第20页 |
1.3.2.2. 执行阶段 | 第20页 |
1.4. 权利归置不同 | 第20-21页 |
1.5. 目标性质不同 | 第21页 |
2.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2.1.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系统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2.2.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5页 |
1. 现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1.1. 执法程序设置不合理 | 第24-25页 |
1.1.1. 现行决定程序的设置不严谨 | 第24-25页 |
1.1.2. 审批及决定程序缺少卫生部门的参与 | 第25页 |
1.2. 必要的人权保障和救助机制缺位 | 第25-29页 |
1.2.1.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被过度使用 | 第25-28页 |
1.2.2. “超稳定思维”下戒毒人员的部分人身权利受到侵害 | 第28-29页 |
1.3. 权力归置不合理 | 第29-30页 |
1.4. 现有管理制度对管理民警的权责配置不对等 | 第30页 |
1.5. 监督反馈机制建设不到位 | 第30-31页 |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2.1. 法律定位不明确 | 第31页 |
2.2. 对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定位不准确 | 第31-32页 |
2.3. 相关部门权力博弈的结果 | 第32页 |
2.4. 工作目标设置错位 | 第32-33页 |
2.5. 舆论应对能力不足 | 第33页 |
2.6. 缺乏相应的力量执行专业和科学的戒毒工作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完善现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5-43页 |
1. 明确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定性 | 第35-36页 |
2. 促进决定程序的科学性 | 第36-37页 |
3. 公共管理视角下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执行方式的改革 | 第37-41页 |
3.1. 司法机关对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的重新界定 | 第37-38页 |
3.2. 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制度PPP供给模式的可能性 | 第38-41页 |
3.2.1. PPP模式中的权力分配方案 | 第39-40页 |
3.2.2. PPP供给模式下的强制隔离戒毒运行方案 | 第40-41页 |
4. 加强财政扶持力度 | 第41-42页 |
5. 增强检察监督管理及舆论应对能力 | 第42页 |
6. 加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附件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