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装饰雕塑设计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 第25-33页 |
2.1 装饰雕塑的发展 | 第25-29页 |
2.1.1 装饰雕塑概述 | 第25-26页 |
2.1.2 装饰雕塑的形式语言 | 第26页 |
2.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26-29页 |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 第29-32页 |
2.2.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述 | 第29-30页 |
2.2.2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历史文化街区中装饰雕塑形式语言分析 | 第33-45页 |
3.1 当代装饰雕塑的形式语言形成及发展 | 第33-35页 |
3.1.1 装饰雕塑形式语言的发展 | 第33-34页 |
3.1.2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装饰雕塑的形式语言现状 | 第34-35页 |
3.2 历史文化街区中装饰雕塑的形式语言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3.2.1 形式,题材的雷同 | 第36页 |
3.2.2 造型语言的单调 | 第36-37页 |
3.2.3 审美品味的衰退 | 第37页 |
3.2.4 历史文脉的模糊 | 第37-38页 |
3.3 装饰雕塑形式语言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表现 | 第38-44页 |
3.3.1 文化场景的演绎 | 第38-39页 |
3.3.2 街区文脉的传承 | 第39-40页 |
3.3.3 老街记忆的重现 | 第40-42页 |
3.3.4 民间典故的再现 | 第42-43页 |
3.3.5 情感的互动体验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4.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形式语言建构 | 第45-61页 |
4.1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构要素 | 第45-52页 |
4.1.1 街区历史文化的认知 | 第45-46页 |
4.1.2 场所精神 | 第46-48页 |
4.1.3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第48-50页 |
4.1.4 艺术语言的视觉转换 | 第50-52页 |
4.2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构前景 | 第52-57页 |
4.2.1 街区城市精神的传达 | 第52页 |
4.2.2 街区功能价值的提升 | 第52-56页 |
4.2.3 街区和大众审美的促进 | 第56-57页 |
4.3 历史文化街区中装饰雕塑的设计原则 | 第57-60页 |
4.3.1 地域历史和人文特征相统一 | 第57页 |
4.3.2 提升人的体验和感受 | 第57-58页 |
4.3.3 优秀传统的延续性 | 第58页 |
4.3.4 雕塑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 第58-59页 |
4.3.5 功能与品味的兼顾 | 第59页 |
4.3.6 局部场景与周部环境的和谐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0-61页 |
5.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设计分析 | 第61-9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1-64页 |
5.1.1 区位 | 第61-62页 |
5.1.2 场地现状 | 第62-64页 |
5.2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设计概念 | 第64-72页 |
5.2.1 设计理念 | 第64-65页 |
5.2.2 空间结构 | 第65-67页 |
5.2.3 主题表现 | 第67-70页 |
5.2.4 形式的筛选 | 第70-72页 |
5.3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设计方式 | 第72-82页 |
5.3.1 环境元素的提炼与嬗变 | 第72-79页 |
5.3.2 材质与色彩的运用 | 第79-81页 |
5.3.3 造型与空间的统 | 第81-82页 |
5.3.4 场景与文化的结合 | 第82页 |
5.4 装饰雕塑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设计表现 | 第82-97页 |
5.4.1 街区商业活动节点 | 第83-84页 |
5.4.2 街区文化节点 | 第84-88页 |
5.4.3 街区名人历史典故 | 第88-90页 |
5.4.4 街区休闲体验节点 | 第90-93页 |
5.4.5 街区记忆节点 | 第93-97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97-9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件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