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2.2 实践价值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1.3.1 体力活动测量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2 加速度计与其它方法结合测量体力活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3 乒乓球等其他体力活动能耗测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5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 2.2.1 测量法 | 第18-23页 |
| 2.2.2 数理统计法 | 第23-24页 |
| 2.2.3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 2.3 相关名词解释 | 第24-25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5-39页 |
| 3.1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能量消耗分析 | 第25-35页 |
| 3.1.1 各运动技术能量消耗差异 | 第25-29页 |
| 3.1.2 乒乓球运动各部位运动差异 | 第29-33页 |
| 3.1.3 不同人群乒乓球运动的能量消耗特征 | 第33-35页 |
| 3.2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能量消耗方程建模 | 第35-37页 |
| 3.2.1 Actigraph与K4b~2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 3.2.2 基本信息与EEm的相关性 | 第36页 |
| 3.2.3 各部位Actigraph VM值与K4b~2实测MET值相关性 | 第36页 |
| 3.2.4 基本信息与K4b~2实测MET值相关性结果 | 第36页 |
| 3.2.5 逐步回归筛选方程自变量 | 第36-37页 |
| 3.2.6 回归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模型建立 | 第37页 |
| 3.3 回归方程的检验 | 第37-39页 |
| 3.3.1 配对样本t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有效性 | 第37-38页 |
| 3.3.2 Bland-Altman Plot统计方法验证回归方程的有效性 | 第38-39页 |
| 4 讨论与分析 | 第39-48页 |
| 4.1 测量仪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9页 |
| 4.2 测量内容信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 4.2.1 加速度计的佩戴部位广泛 | 第39页 |
| 4.2.2 测试内容涵盖全面 | 第39-40页 |
| 4.3 受试者人群的水平等级划分 | 第40-41页 |
| 4.4 各运动阶段能耗差异及乒乓球运动特点分析 | 第41-43页 |
| 4.4.1 各运动阶段乒乓球能量消耗和运动强度特征分析 | 第41页 |
| 4.4.2 乒乓球各技术各部位的运动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 4.5 不同受试者人群乒乓球的运动特点和能量消耗特点分析 | 第43-45页 |
| 4.5.1 不同性别受试者能量消耗特点分析 | 第43-44页 |
| 4.5.2 不同等级水平受试者能量消耗特点分析 | 第44页 |
| 4.5.3 不同持拍类型受试者能量消耗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 4.6 加速度计的测量差异 | 第45-46页 |
| 4.6.1 上肢佩戴的Actigraph出现高估能量消耗 | 第45页 |
| 4.6.2 脚踝Actigraph出现低估能量消耗 | 第45页 |
| 4.6.3 人体质心附近佩戴Actigraph的VM值与校标值较高相关 | 第45-46页 |
| 4.7 所建立方程1和方程2推算乒乓球运动能量消耗的技术分析 | 第46-47页 |
| 4.8 本研究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47页 |
| 4.9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7-48页 |
| 4.9.1 受试人群 | 第47页 |
| 4.9.2 关于方程的适用条件 | 第47-48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8-49页 |
| 5.1 加速度计的佩戴部位选择 | 第48页 |
| 5.2 使用加速度计VM值带入能耗方程 | 第48页 |
| 5.3 自变量的选择 | 第48页 |
| 5.4 方程的适用性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1 | 第53-54页 |
| 测试记录卡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