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15页 |
1.1.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 第12-13页 |
1.1.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立柱形式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立柱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直接强度法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与立柱形式研究 | 第22-34页 |
2.1 钢结构住宅常用主结构体系 | 第22-23页 |
2.1.1 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22-23页 |
2.1.2 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 第23页 |
2.2 新型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结构住宅体系方案 | 第23-25页 |
2.3 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结构立柱截面形式及优化 | 第25-33页 |
2.3.1 冷弯薄壁型钢多卷边组合立柱截面形式 | 第26页 |
2.3.2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直接强度法(DSM) | 第26-30页 |
2.3.3 多卷边组合柱截面优化设计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冷弯薄壁型钢多卷边组合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34-70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4页 |
3.2 材性试验 | 第34-39页 |
3.2.1 平板区标准试件拉伸试验 | 第35-37页 |
3.2.2 转角区试件拉伸试验 | 第37-39页 |
3.3 多卷边组合柱承载力试验 | 第39-67页 |
3.3.1 试件设计 | 第39-43页 |
3.3.2 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 第43-46页 |
3.3.3 试验加载装置 | 第46-48页 |
3.3.4 测点布置 | 第48-49页 |
3.3.5 试验步骤 | 第49页 |
3.3.6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第49-56页 |
3.3.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冷弯薄壁型钢多卷边组合柱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70-86页 |
4.1 ABAQUS有限元简介 | 第70页 |
4.2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70-72页 |
4.2.1 材料非线性 | 第71页 |
4.2.2 几何非线性 | 第71页 |
4.2.3 接触非线性 | 第71-72页 |
4.3 多卷边组合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2-77页 |
4.3.1 几何模型和单元类型 | 第72-73页 |
4.3.2 材料特性 | 第73-74页 |
4.3.3 预紧力和接触条件 | 第74-75页 |
4.3.4 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75-76页 |
4.3.5 网格划分 | 第76页 |
4.3.6 初始几何缺陷模型 | 第76-77页 |
4.3.7 分析步 | 第77页 |
4.4 多卷边组合柱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7-84页 |
4.4.1 破坏形态分析 | 第77-79页 |
4.4.2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对比 | 第79-81页 |
4.4.3 荷载-转角曲线对比 | 第81-83页 |
4.4.4 极限承载力对比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冷弯薄壁型钢多卷边组合柱受力性能参数化分析 | 第86-116页 |
5.1 模型简化对比分析 | 第86-91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86-87页 |
5.1.2 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 第87-91页 |
5.2 立柱长细比对轴向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91-96页 |
5.2.1 不同长细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5.2.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5.3 板件宽厚比对轴向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96-101页 |
5.3.1 不同宽厚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6页 |
5.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96-101页 |
5.4 螺栓间距对轴向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5.4.1 不同螺栓间距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5.4.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102-106页 |
5.5 偏心受压方向和距离对轴向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106-114页 |
5.5.1 试件破坏模式对比 | 第106-109页 |
5.5.2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对比 | 第109-111页 |
5.5.3 极限承载力对比 | 第111-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冷弯薄壁型钢多卷边组合柱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 | 第116-136页 |
6.1 受弯构件及偏心受压构件的直接强度法公式 | 第116-118页 |
6.2 轴心受压构件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公式拟合 | 第118-122页 |
6.2.1 直接强度法轴压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修正 | 第118-119页 |
6.2.2 直接强度法轴压局部-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拟合 | 第119-121页 |
6.2.3 轴压构件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值对比验证 | 第121-122页 |
6.3 绕强轴受弯构件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公式拟合 | 第122-127页 |
6.3.1 绕强轴受弯直接强度法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适用性验证 | 第122-125页 |
6.3.2 绕强轴受弯直接强度法局部-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拟合 | 第125-126页 |
6.3.3 绕强轴受弯构件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值对比验证 | 第126-127页 |
6.4 绕弱轴受弯构件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公式拟合 | 第127-131页 |
6.4.1 绕弱轴受弯直接强度法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适用性验证 | 第127-129页 |
6.4.2 绕弱轴受弯直接强度法局部-整体屈曲承载力公式拟合 | 第129-130页 |
6.4.3 绕弱轴受弯构件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值对比验证 | 第130-131页 |
6.5 偏心受压构件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计算方法 | 第131-135页 |
6.5.1 偏心受压构件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公式 | 第131-132页 |
6.5.2 偏心受压构件直接强度法拟合公式计算结果验证 | 第132-13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7.1 结论 | 第136-137页 |
7.2 展望 | 第137-138页 |
附录 | 第13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作者读研期间的论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