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复合空间形态研究--以连云港猴嘴盐坨礼堂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 第10-22页 |
下篇 工程设计研究报告 | 第22-7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 第24-25页 |
1.3.1 复合空间 | 第24页 |
1.3.2 空间形态 | 第24页 |
1.3.3 复合空间与空间组合的辨析 | 第24-2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1)相关著作 | 第25-26页 |
(2)学位论文及期刊 | 第26-28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传统建筑中复合空间形态与原型特点 | 第31-41页 |
2.1 西方传统建筑中的复合空间形态 | 第31-35页 |
2.1.1 古罗马时期 | 第31-32页 |
2.1.2 拜占庭时期 | 第32-33页 |
2.1.3 罗马风、哥特时期 | 第33-34页 |
2.1.4 文艺复兴时期 | 第34-35页 |
2.1.5 巴洛克时期 | 第35页 |
2.2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复合空间形态 | 第35-38页 |
2.3 复合空间的原型概括 | 第38-40页 |
2.3.1 水平方向的复合空间原型 | 第38页 |
2.3.2 垂直方向的复合空间原型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复合空间的发展与相关影响因素 | 第41-47页 |
3.1 西方建筑空间的认识与发展 | 第41-43页 |
3.1.1 空间问题在建筑学中的显现 | 第41-42页 |
3.1.2 建筑空间问题的双重性特征 | 第42页 |
3.1.3 二十世纪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3.2 影响复合空间发展的因素 | 第43-46页 |
3.2.1 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 第43-45页 |
(1)透明性理论 | 第43-44页 |
(2)流动空间理论 | 第44页 |
(3)容积规划理论 | 第44-45页 |
(4)视知觉理论 | 第45页 |
(5)“超平”理论 | 第45页 |
3.2.2 使用功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结构技术的影响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当代建筑中复合空间形态设计 | 第47-67页 |
4.1 水平方向的复合操作 | 第47-56页 |
4.1.1 相交 | 第47-50页 |
(1)内显形 | 第47-48页 |
(2)外显形 | 第48-50页 |
4.1.2 相套 | 第50-53页 |
4.1.3 聚集 | 第53-54页 |
4.1.4 离散 | 第54-56页 |
4.2 垂直方向的复合操作 | 第56-66页 |
4.2.1 叠加 | 第57-59页 |
4.2.2 嵌入 | 第59-61页 |
4.2.3 错动 | 第61-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项目实践 | 第67-75页 |
5.1 连云港猴嘴盐坨礼堂建筑方案设计 | 第67-71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67-68页 |
(1)项目区位 | 第67-68页 |
(2)存在问题 | 第68页 |
5.1.2 设计构思 | 第68-71页 |
(1)设计概念 | 第68页 |
(2)空间塑造 | 第68-71页 |
5.2 徐州大蒜博物馆展厅设计 | 第71-74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71-72页 |
(1)项目区位 | 第71-72页 |
(2)存在问题 | 第72页 |
5.2.2 设计构思 | 第72-74页 |
(1)设计概念 | 第72-73页 |
(2)空间塑造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研究的成果 | 第75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表格来源 | 第80页 |
图片来源 | 第80-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