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8-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9页 | 
| 1.4 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 第9-14页 | 
| 1.4.1 遗产的概念及演进 | 第10页 | 
| 1.4.2 文化遗产概念及发展 | 第10-11页 | 
| 1.4.3 农业遗产概念及发展 | 第11-12页 | 
| 1.4.4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 第12-14页 | 
| 2 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 第14-18页 |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念 | 第14页 | 
|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 2.2 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第15-16页 | 
| 2.2.1 有利于保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公共物品特性 | 第15页 | 
| 2.2.2 履行政府职能的社会管理职能要求 | 第15-16页 | 
| 2.2.3 减少市场自由运作的缺陷 | 第16页 |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 | 第16-18页 | 
| 2.3.1 以人为本,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 第16页 | 
| 2.3.2 放管结合,突显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16-17页 | 
| 2.3.3 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 第17页 | 
| 2.3.4 完善法律法规,培育法治精神 | 第17-18页 | 
| 3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现状研究 | 第18-28页 | 
| 3.1 万年县基本情况介绍 | 第18-21页 | 
| 3.2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概况 | 第21-22页 | 
| 3.3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工作回顾 | 第22-28页 | 
| 3.3.1 仙人洞吊桶环挖掘保护历史 | 第22-24页 | 
| 3.3.2 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 第24页 | 
| 3.3.3 组织机构的健全 | 第24-26页 | 
| 3.3.4 保护经费的投入 | 第26页 | 
| 3.3.5 保护工程的实施 | 第26-27页 | 
| 3.3.6 保护宣传的推动 | 第27-28页 | 
| 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及启示 | 第28-41页 | 
| 4.1 万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4.1.1 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 4.1.2 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 | 第29-30页 | 
| 4.1.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资渠道单一化 | 第30-31页 | 
| 4.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匮乏 | 第31页 | 
| 4.1.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民众参与感低 | 第31-32页 | 
| 4.2 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及经验启示 | 第32-41页 | 
| 4.2.1 国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 第32-36页 | 
| 4.2.2 国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启示 | 第36-37页 | 
| 4.2.3 国内研究及保护案例 | 第37-40页 | 
| 4.2.4 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启示 | 第40-41页 | 
| 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建议 | 第41-45页 | 
| 5.1 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41-42页 | 
| 5.2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统一管理机制 | 第42页 | 
| 5.3 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运作机制 | 第42-43页 | 
| 5.4 健全农业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 | 第43页 | 
| 5.5 提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水平 | 第43页 | 
| 5.6 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