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一、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概念阐述 | 第14-19页 |
(一)精神动力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文化自信的涵义 | 第16-18页 |
(三)精神动力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二、邓小平精神动力论的科学内涵 | 第19-29页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19-21页 |
(二)学习中国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 第21-25页 |
(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 第25-26页 |
(四)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 第26-28页 |
(五)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 第28-29页 |
三、邓小平精神动力论为建构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 第29-35页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构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 | 第29-31页 |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 第31-33页 |
(三)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 第33-35页 |
四、邓小平精神动力论对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启示 | 第35-45页 |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构文化自信的根本政治基础 | 第35-39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建构文化自信提供物质基础 | 第39-41页 |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建构文化自信重要路径 | 第41-42页 |
(四)辩证地看待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 第42-44页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