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白光LED用荧光粉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白光LED的发展 | 第16页 |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及优缺点 | 第16-18页 |
1.3 稀土发光材料 | 第18-23页 |
1.3.1 稀土离子的能级间跃迁 | 第18-19页 |
1.3.2 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 第19-20页 |
1.3.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4 钼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1 碱土金属钼酸盐AMoO_4体系 | 第23-24页 |
1.4.2 稀土钼酸盐Ln_2(MoO_4)_3体系 | 第24页 |
1.4.3 复式碱金属双钼酸盐/钨酸盐ALn(MO_4)_2体系 | 第24页 |
1.4.4 钼酸盐ALn_2(MoO_4)_4体系 | 第24-25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2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 第28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页 |
2.3.3 热重分析 | 第29页 |
2.3.4 发光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3.5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30页 |
2.4 样品色坐标计算 | 第30-31页 |
2.5 计算分析软件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Eu~(3+)/Dy~(3+)共掺SrMoO_4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32-61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烧结温度对SrMoO_4:Eu~(3+)性能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 SrMoO_4:Eu~(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3-34页 |
3.2.3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3.2.4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35-37页 |
3.3 Eu~(3+)掺杂浓度对SrMoO_4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7-47页 |
3.3.1 SrMoO_4:Eu~(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7页 |
3.3.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3.3.3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3.3.4 样品的红外光谱 | 第39页 |
3.3.5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39-43页 |
3.3.6 SrMoO_4:Eu~(3+)与Y_2O_3:Eu~(3+)发光性能比较 | 第43-45页 |
3.3.7 SrMoO_4:0.15Eu~(3+)的热释分析 | 第45-47页 |
3.4 Dy~(3+)掺杂浓度对SrMoO_4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7-54页 |
3.4.1 SrMoO_4:Dy~(3+)荧光粉的制备 | 第47页 |
3.4.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47-48页 |
3.4.3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48页 |
3.4.4 样品的红外光谱 | 第48-49页 |
3.4.5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49-52页 |
3.4.6 SrMoO_4:0.02Dy~(3+)的热释分析 | 第52-54页 |
3.5 Eu~(3+)/Dy~(3+)共掺对SrMoO_4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3.5.1 SrMoO_4:Eu~(3+),Dy~(3+)荧光粉的制备 | 第54-55页 |
3.5.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55-56页 |
3.5.3 Eu~(3+)浓度对SrMoO_4:xEu~(3+),0.02Dy~(3+)发光性能影响 | 第56-58页 |
3.5.4 SrMoO_4:xEu~(3+),0.02Dy~(3+)的色度学分析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Eu~(3+)掺杂MSrMoO_4(M=Ca,Ba)红色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61-90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烧结温度对Sr_(0.7)Ca_(0.1)5Mo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1 Sr_(0.7)Ca_(0.15)MoO_4:0.15Eu~(3+)荧光粉的制备 | 第61页 |
4.2.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61-62页 |
4.2.3 样品的热差分析 | 第62-63页 |
4.2.4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63-65页 |
4.3 Ca~(2+)含量对Sr0.85-xCaxMo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5-70页 |
4.3.1 Sr0.85-xCaxMoO_4:0.15Eu~(3+)的制备 | 第65页 |
4.3.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65-67页 |
4.3.3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67-69页 |
4.3.4 样品的色度学分析 | 第69-70页 |
4.4 Si~(4+)取代Mo~(6+)对Sr0.6Ca0.25(Mo1-ySiy)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4.4.1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70-71页 |
4.4.2 SiO_2对Sr~(0.6)Ca_(0.25)(Mo1-ySiy)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4.5 烧结温度对Sr_(0.64)Ba_(0.25)Mo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3-76页 |
4.5.1 Sr_(0.64)Ba_(0.25)MoO_4:0.15Eu~(3+)的制备 | 第73页 |
4.5.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73-74页 |
4.5.3 样品的热差分析 | 第74页 |
4.5.4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74-76页 |
4.6 4Ba~(2+)含量对Sr_(0.85-x)Ba_xMoO_4:0.15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6-81页 |
4.6.1 Sr_(0.85-x)Ba_xMoO_4:Eu~(3+)的制备 | 第76页 |
4.6.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76-78页 |
4.6.3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78-80页 |
4.6.4 样品的色度学分析 | 第80-81页 |
4.7 电荷补偿对M_(0.55)Sr_(0.25)MoO_4:0.15Eu~(3+)(M=Ca,Ba)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81-88页 |
4.7.1 M_(0.55)Sr_(0.25)MoO_4:0.15Eu~(3+)R+x,(M=Ca,Ba;x=0.07;R+=Li+,Na+,K+)的制备 | 第81页 |
4.7.2 Sr_(0.55)Ca_(0.25)MoO_4:0.15Eu~(3+)R+x(x=0.07;R+=Li+,Na+,K+)的物相分析 | 第81-82页 |
4.7.3 Sr_(0.55)Ca_(0.25)MoO_4:0.15Eu~(3+)R+x(x=0.07;R+=Li+,Na+,K+)的发光性能 | 第82-85页 |
4.7.4 Sr_(0.55)Ba_(0.25)MoO_4:0.15Eu~(3+)R+x(x=0.07;R+=L+,Na+,K+)的物相分析 | 第85-86页 |
4.7.5 Sr_(0.55)Ba_(0.25)MoO_4:0.15Eu~(3+)R+x(x=0.07;R+=L+,Na+,K+)的发光性能 | 第86-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颜色可控的NaLa(MoO_4)2:Eu~(3+),Tb~(3+)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性质研究 | 第90-122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NaLa(MoO_4)2:Eu~(3+)材料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 第91-96页 |
5.2.1 NaLa(MoO_4)2:Eu~(3+)的制备 | 第91页 |
5.2.2 样品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 第91-93页 |
5.2.3 样品的发光特性 | 第93-95页 |
5.2.4 样品的余辉性能 | 第95-96页 |
5.3 WO_4~(2-)和MoO_4~(2-)的浓度比值对样品NaLa0.7(MoO_4)2:0.3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96-103页 |
5.3.1 NaLa0.7(MoO_4)2-x(WO_4)x:Eu~(3+)材料的制备 | 第96页 |
5.3.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96-98页 |
5.3.3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98-101页 |
5.3.4 样品的余辉性能 | 第101-102页 |
5.3.5 样品的色度学分析 | 第102-103页 |
5.4 NaLa(MoO_4)2:Tb~(3+)材料的合成及光谱性质 | 第103-109页 |
5.4.1 NaLa(MoO_4)2:Tb~(3+)材料的制备 | 第103页 |
5.4.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103-105页 |
5.4.3 样品的发光性能 | 第105-108页 |
5.4.4 样品的余辉性能 | 第108-109页 |
5.5 NaLa(MoO_4)2:Eu~(3+),Tb~(3+)的能量传递及发光颜色调控 | 第109-120页 |
5.5.1 NaLa(MoO_4)2:Eu~(3+),Tb~(3+)样品的制备 | 第109页 |
5.5.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109-111页 |
5.5.3 样品的发光性质和能量传递分析 | 第111-117页 |
5.5.4 样品的可调发光特性 | 第117-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SrLaMoO_4:Dy~(3+)黄色荧光粉的合成及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122-149页 |
6.1 引言 | 第122页 |
6.2 SrLaMoO_4:Dy~(3+)荧光粉的制备及光学性质 | 第122-130页 |
6.2.1 SrLaMoO_4:Dy~(3+)荧光粉的制备 | 第122页 |
6.2.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122-124页 |
6.2.3 不同La~(3+)离子掺杂浓度对SrMoO_4:Dy~(3+)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6.2.4 SrLaMoO_4:Dy~(3+)的色度学分析 | 第127-128页 |
6.2.5 SrLaMoO_4:Dy~(3+)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128-130页 |
6.3 SrMoO_4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130-137页 |
6.3.1 计算方法 | 第130页 |
6.3.2 模型的构建 | 第130-131页 |
6.3.3 布局分析 | 第131-132页 |
6.3.4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 | 第132-134页 |
6.3.5 光学性质的分析 | 第134-137页 |
6.4 SrLaMoO_4:Dy~(3+)荧光粉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137-147页 |
6.4.1 计算方法 | 第137页 |
6.4.2 模型的构建 | 第137-138页 |
6.4.3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 | 第138-140页 |
6.4.4 SrMoO_4:Dy~(3+)光学性质的分析 | 第140-143页 |
6.4.5 La~(3+)掺杂SrMoO_4:Dy~(3+)的光学性质分析 | 第143-14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9-154页 |
7.1 结论 | 第149-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4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