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发光的定义 | 第11页 |
1.2 发光材料 | 第11-17页 |
1.2.1 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2 发光材料的组成 | 第12页 |
1.2.3 材料发光的过程 | 第12-16页 |
1.2.4 影响发光材料性能的因素 | 第16-17页 |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7-21页 |
1.3.1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 | 第17-18页 |
1.3.2 长余辉发光材料体系和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 长余辉机理及模型 | 第21-26页 |
1.4.1 长余辉发光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1.4.2 长余辉发光机理模型 | 第24-26页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 | 第28-33页 |
2.1 实验试剂及制备设备 | 第28-29页 |
2.2 样品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2.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30-31页 |
2.3.1 物相分析 | 第30页 |
2.3.2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 第30页 |
2.3.3 荧光光谱 | 第30-31页 |
2.3.4 余辉光谱和衰减曲线 | 第31页 |
2.3.5 色坐标分析 | 第31页 |
2.3.6 热释光测试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Zn_3Al_2Ge_3O_(12):Cr~(3+)新型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3.3.1 Cr~(3+)离子的发光性质 | 第34-36页 |
3.3.2 XRD物相分析 | 第36-37页 |
3.3.3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7-39页 |
3.3.4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 第39-42页 |
3.3.5 热释光分析 | 第42-45页 |
3.3.6 长余辉机理解释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LiGa_5O_8:Cr~(3+)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48-67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 | 第49页 |
4.3 Sn~(4+)掺杂对LiGa_5O_8:Cr~(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9-56页 |
4.3.1 样品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49-51页 |
4.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4.3.3 余辉光谱及衰减曲线分析 | 第52-54页 |
4.3.4 余辉增强机理解释 | 第54-56页 |
4.4 Si~(4+)和Ge~(4+)掺杂对LiGa_5O_8:Cr~(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4.4.1 Si~(4+)、Ge~(4+)掺杂样品的XRD图谱 | 第57页 |
4.4.2 Si~(4+)、Ge~(4+)掺杂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57-59页 |
4.4.3 Si~(4+)、Ge~(4+)掺杂样品的余辉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4.5 Ca~(2+)和Sr~(2+)掺杂对LiGa_5O_8:Cr~(3+)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4.6 Li含量变化对LiGa_5O_8:Cr~(3+)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4.7 长余辉机理 | 第64-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的Li_5Zn_8M_5Ge_9O_(36)(M=Ga,Al)长余辉材料研究.. | 第67-89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的Li_5Zn_8Ga_5Ge_9O_(36)发光特性 | 第68-77页 |
5.2.1 实验 | 第68页 |
5.2.2 XRD物相分析 | 第68-69页 |
5.2.3 长余辉材料Li_5Zn_8Ga_5Ge_9O_(36):Cr~(3+)的发光特性 | 第69-74页 |
5.2.4 长余辉材料Li_5Zn_8Ga_5Ge_9O_(36):Mn~(2+)的发光特性 | 第74-77页 |
5.3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的Li_5Zn_8Al_5Ge_9O_(36)发光特性 | 第77-86页 |
5.3.1 实验 | 第77页 |
5.3.2 XRD物相分析 | 第77-78页 |
5.3.3 长余辉材料Li_5Zn_8Al_5Ge_9O_(36):Cr~(3+)的发光特性 | 第78-83页 |
5.3.4 长余辉材料Li_5Zn_8Al_5Ge_9O_(36):Mn~(2+)的发光特性 | 第83-86页 |
5.4 长余辉机理解释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6.1 结论 | 第89-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