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及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8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8-20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8-19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9页
        1.2.3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3 发展趋势第25-26页
    1.4 课题研究范围及方法第26-27页
        1.4.1 课题研究范围第26-27页
        1.4.2 研究方法第27页
    1.5 本篇论文创新点第27-28页
    1.6 研究框架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辨析及分类第30-56页
    2.1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第30-32页
        2.1.1 历史文化名城第30页
        2.1.2 历史文化街区第30-31页
        2.1.3 文物保护单位第31页
        2.1.4 历史建筑第31-32页
        2.1.5 四者之间关系第32页
    2.2 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别第32-33页
        2.2.1 等级的区别第32-33页
        2.2.2 景观风貌构成的区别第33页
    2.3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及分类第33-54页
        2.3.1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第33-34页
        2.3.2 历史文化街区分类第34-54页
            2.3.2.1 居住类第35-40页
            2.3.2.2 商业类第40-45页
            2.3.2.3 商住混合类第45-51页
            2.3.2.4 景观类第51-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及构成第56-94页
    3.1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第56-61页
        3.1.1 居住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第56-57页
        3.1.2 商业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第57-59页
        3.1.3 商住混合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第59-60页
        3.1.4 景观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演替过程第60-61页
    3.2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有形构成第61-86页
        3.2.1 道路第62-67页
            3.2.1.1 居住类第64页
            3.2.1.2 商业类第64-65页
            3.2.1.3 商住混合类第65-66页
            3.2.1.4 景观类第66-67页
        3.2.2 边界第67-70页
            3.2.2.1 居住类第68页
            3.2.2.2 商业类第68-69页
            3.2.2.3 商住混合类第69-70页
            3.2.2.4 景观类第70页
        3.2.3 区域第70-78页
            3.2.3.1 居住类第71-73页
            3.2.3.2 商业类第73-75页
            3.2.3.3 商住混合类第75-78页
            3.2.3.4 景观类第78页
        3.2.4 节点第78-82页
            3.2.4.1 居住类第79-80页
            3.2.4.2 商业类第80-81页
            3.2.4.3 商住混合类第81-82页
            3.2.4.4 景观类第82页
        3.2.5 标志物第82-86页
            3.2.5.1 居住类第84页
            3.2.5.2 商业类第84-85页
            3.2.5.3 商住混合类第85-86页
            3.2.5.4 景观类第86页
    3.3 辽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的无形构成第86-92页
        3.3.1 普遍无形要素第88-90页
            3.3.1.1 历史文化第88页
            3.3.1.2 地域文化第88-89页
            3.3.1.3 社会文化第89页
            3.3.1.4 建筑艺术文化第89-90页
            3.3.1.5 民俗和民间艺术第90页
        3.3.2 特有无形要素第90-92页
            3.3.2.1 商业文化第91页
            3.3.2.2 名贤文化第91页
            3.3.2.3 宗教文化第91-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景观风貌构成保护策略第94-122页
    4.1 保护原则第94-95页
        4.1.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第94-95页
        4.1.2 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第95页
        4.1.3 保护文化内涵与特色导向的原则第95页
        4.1.4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95页
        4.1.5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第95页
    4.2 辽宁省级居住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策略第95-100页
        4.2.1 保护传统民居样式第96-97页
        4.2.2 保护街巷格局第97-98页
        4.2.3 保护街区边界第98页
        4.2.4 保护居住类街区功能第98-99页
        4.2.5 鞍山台町、沈阳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措施第99-100页
    4.3 辽宁省级商业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策略第100-106页
        4.3.1 保护传统商业建筑及商业界面第101-102页
        4.3.2 保护街巷格局及道路高宽比第102页
        4.3.3 保护商业性功能第102-103页
        4.3.4 保护传统招牌、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第103-104页
        4.3.5 营口西大街、大连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措施第104-106页
    4.4 辽宁省级商住混合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策略第106-117页
        4.4.1 保护文物建筑及地下遗址第107-108页
        4.4.2 保护街巷尺度及道路高宽比第108-109页
        4.4.3 保护城区格局及天际线第109页
        4.4.4 控制住宅和商业的比例第109-110页
        4.4.5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第110页
        4.4.6 保护传统特色商业、老字号、宗教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0-111页
        4.4.7 沈阳中山路、沈阳盛京皇城、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措施第111-117页
    4.5 辽宁省级景观类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策略第117-121页
        4.5.1 保护历史建筑及景观节点第118-119页
        4.5.2 保护绿地和植被第119页
        4.5.3 增加景观旅游业发展第119-120页
        4.5.4 增加名人名贤文化展示第120页
        4.5.5 海城厝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构成的保护措施第120-121页
    小结第121-122页
第五章 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影响对比与保护措施第122-140页
    5.1 景观风貌构成现状与历史影像对比第124-133页
        5.1.1 有形构成要素第124-132页
            5.1.1.1 道路第124-125页
            5.1.1.2 边界第125-129页
            5.1.1.3 区域第129页
            5.1.1.4 节点第129-130页
            5.1.1.5 标志物第130-132页
        5.1.2 无形构成要素第132-133页
            5.1.2.1 居民娱乐文化第132页
            5.1.2.2 宗教文化第132页
            5.1.2.3 化石文化第132-133页
    5.2 现状景观风貌构成问题分析第133-137页
        5.2.1 有形构成要素第133-135页
            5.2.1.1 千年古道缺少标注第133-134页
            5.2.1.2 边界模糊第134页
            5.2.1.3 区域改变严重第134页
            5.2.1.4 节点、标志物缺少说明,视觉廊道不明确第134-135页
        5.2.2 无形构成要素第135-137页
            5.2.2.1 仿古街的商业气息太过浓厚第135-136页
            5.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较少第136-137页
    5.3 保护与更新方案第137-138页
        5.3.1 增加老街巷系统标识第137页
        5.3.2 逐渐修正在被破坏的天际线第137页
        5.3.3 加大对已经发现文物的保护第137-138页
        5.3.4 在视觉廊道明确的地方标志出最佳景观点第138页
        5.3.5 对慕容街重置使用方式第138页
        5.3.6 增加街区里的非物质文化场地表现第138页
    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第140-142页
    6.1 结语第140-141页
    6.2 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读深方法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研究--以沈阳万科蓝山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