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论文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背景及相关保护规范的分析 | 第20-38页 |
2.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2.1.1 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2.1.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文化交流 | 第23-24页 |
2.2 峰峰矿区的自然环境 | 第24-28页 |
2.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 | 第24-25页 |
2.2.2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5页 |
2.2.3 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25-28页 |
2.3 峰峰矿区的人文环境 | 第28-31页 |
2.3.1 儒家文化 | 第28页 |
2.3.2 风水文化 | 第28-30页 |
2.3.3 佛教文化 | 第30页 |
2.3.4 自然意识 | 第30页 |
2.3.5 时代背景 | 第30-31页 |
2.4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分布特点 | 第31-34页 |
2.4.1 分布点多面广 | 第32页 |
2.4.2 重点区域分布集中 | 第32页 |
2.4.3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分布表 | 第32-34页 |
2.5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的相关规范 | 第34-36页 |
2.5.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价值评价 | 第34-35页 |
2.5.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规范及要求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和布局特点 | 第38-66页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8-39页 |
3.1.1 研究对象的区位 | 第38-39页 |
3.1.2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第39页 |
3.2 群体院落的空间组织类型 | 第39-40页 |
3.3 群体院落的空间秩序性 | 第40-50页 |
3.3.1 家族体系 | 第41-43页 |
3.3.2 轴线的组合关系 | 第43-50页 |
3.3.3 共同的体形与风格 | 第50页 |
3.4 宅院空间的组织 | 第50-58页 |
3.4.1 宅院空间的组织形式 | 第50-55页 |
3.4.2 宅院的交通流线 | 第55-58页 |
3.5 单个四合院的构成要素及空间属性 | 第58-63页 |
3.5.1 单个院落的构成要素 | 第58-60页 |
3.5.2 单个院落的作用 | 第60页 |
3.5.3 单个院落的空间比例 | 第60-63页 |
3.6 研究对象的空间组织与布局特点总结 | 第63页 |
3.6.1 群体院落空间的特点 | 第63页 |
3.6.2 宅院空间的特点 | 第63页 |
3.6.3 单个院落空间的特点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4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细部装饰及防御性特点 | 第66-90页 |
4.1 门 | 第66-73页 |
4.1.1 门的类型 | 第66-72页 |
4.1.2 门的作用 | 第72-73页 |
4.2 窗 | 第73-74页 |
4.3 影壁 | 第74-77页 |
4.4 上马石和拴马桩 | 第77页 |
4.5 墙体装饰 | 第77-81页 |
4.5.1 墀头 | 第78-79页 |
4.5.2 檐墙 | 第79-80页 |
4.5.3 抱厦 | 第80页 |
4.5.4 花墙 | 第80-81页 |
4.6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防御特点 | 第81-83页 |
4.6.1 堡墙防卫 | 第81页 |
4.6.2 堡楼防卫 | 第81-82页 |
4.6.3 暗道防卫 | 第82页 |
4.6.4 精神防卫 | 第82-83页 |
4.7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和山西四合院的对比 | 第83-88页 |
4.7.1 在群体院落的组合形式上 | 第83-84页 |
4.7.2 在单个宅院的空间组合形式上 | 第84-85页 |
4.7.3 在单个院落的组成要素和空间形式上 | 第85页 |
4.7.4 在细部装饰上 | 第85-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保护 | 第90-118页 |
5.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现状 | 第90-102页 |
5.1.1 王家大院自然破坏现状 | 第91-94页 |
5.1.2 何家大院自然破坏现状 | 第94-99页 |
5.1.3 传统民居人为破坏现状 | 第99-102页 |
5.2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破坏原因分析 | 第102-104页 |
5.2.1 自然破坏原因分析 | 第102-103页 |
5.2.2 人为破坏原因分析 | 第103-104页 |
5.3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原则 | 第104-105页 |
5.3.1 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104页 |
5.3.2 原真性保护原则 | 第104-105页 |
5.3.3 修旧如旧保护原则 | 第105页 |
5.3.4 定期实施日常保养原则 | 第105页 |
5.4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自然破坏的保护方法 | 第105-112页 |
5.4.1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分类 | 第106-107页 |
5.4.2 地基与基础修缮 | 第107页 |
5.4.3 楼地面修缮 | 第107-108页 |
5.4.4 墙体修缮 | 第108-109页 |
5.4.5 屋顶修缮 | 第109-110页 |
5.4.6 门窗修缮 | 第110-111页 |
5.4.7 雕刻及油饰修缮 | 第111-112页 |
5.5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人为破坏的保护方法 | 第112-116页 |
5.5.1 街巷空间环境的保护 | 第113-114页 |
5.5.2 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114-115页 |
5.5.3 文化环境保护 | 第115页 |
5.5.4 建筑形制和空间的保护 | 第115页 |
5.5.5 减少破坏性保护的方法 | 第115-116页 |
5.6 峰峰矿区传统民居保护的管理建议 | 第116-117页 |
5.6.1 制定标准规范,简化申报程序 | 第116页 |
5.6.2 适度开发与居民参与 | 第116页 |
5.6.3 实行活态保护 | 第116页 |
5.6.4 加强传统民居周期性修复与保养 | 第116-11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一 | 第125-130页 |
附录二 | 第130-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