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膜脂成分和亚结构对大肠杆菌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0-21页
    1.1 大肠杆菌的结构第10-12页
        1.1.1 大肠杆菌生物膜第10页
        1.1.2 大肠杆菌磷脂成分第10-11页
        1.1.3 大肠杆菌肽聚糖结构第11-12页
    1.2 大肠杆菌菌株第12-13页
    1.3 对大肠杆菌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1 菌的刚性研究第13页
        1.3.2 菌的黏附性研究第13-14页
    1.4 抗菌药物第14-15页
        1.4.1 溶菌酶第14-15页
        1.4.2 EDTA第15页
        1.4.3 链霉素第15页
    1.5 成像显微技术第15-19页
        1.5.1 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第15-17页
        1.5.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17-19页
            1.5.2.2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生物学及医学上的应用:第19页
        1.5.3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第19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第2章 膜脂成分和亚结构对大肠杆菌刚性的影响第21-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1页
        2.1.3 相关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2.1 实验菌的准备第22页
        2.2.2 抗菌性药物对菌活性的影响(一)第22-23页
            2.2.2.1 溶菌酶对菌的影响第22-23页
            2.2.2.2 EDTA处理菌不同时间的影响第23页
            2.2.2.3 溶菌酶联合EDTA处理菌不同时间的影响第23页
            2.2.2.4 链霉素处理菌不同时间的影响第23页
        2.2.3 抗菌性药物对菌活性的影响(二)第23-24页
        2.2.4 不同亚结构对菌高度和刚性的影响第24-25页
            2.2.4.1 检测不同磷脂成分对菌高度的影响第24页
            2.2.4.2 检测不同磷脂成分对菌刚性的影响第24页
            2.2.4.3 外膜,肽聚糖,细胞内容物对菌高度和刚性的影响第24-25页
    2.3 实验结果第25-32页
        2.3.1 分光光度法检测膜脂成分和抗菌药物对菌活性的影响第25-28页
            2.3.1.1 溶菌酶对菌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2.3.1.2 EDTA对菌的影响第26页
            2.3.1.3 链霉素对菌的影响第26-27页
            2.3.1.4 溶菌酶联合EDTA处理菌的影响第27-28页
        2.3.2 MTT法检测膜脂成分和抗菌药物对菌活性的影响第28-29页
        2.3.3 膜脂成分对大肠杆菌刚性的影响第29-32页
            2.3.3.1 磷脂成分对大肠杆菌的高度和杨氏模量的影响第29-30页
            2.3.3.2 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刚性的影响第30-32页
            2.3.3.3 内含物释放前后大肠杆菌刚性的比较第32页
    2.4 讨论第32-34页
        2.4.1 膜脂成分对大肠杆菌刚性的影响第32-33页
        2.4.2 大肠杆菌亚结构对其刚性的影响第33-34页
第3章 膜脂成分对大肠杆菌粘附性的影响第34-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4页
        3.1.3 相关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第34-35页
        3.1.4 实验菌的准备第35页
        3.1.5 抗菌性药物对菌活性的影响第35页
        3.1.6 大肠杆菌对生物材料的黏附性研究第35-37页
            3.1.6.1 亲疏水性材料的制备第35页
            3.1.6.2 巨噬细胞的获得第35-37页
        3.1.7 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检测菌与生物材料的黏附第37页
        3.1.8 环境扫描电镜检测菌与巨噬细胞的黏附第37-38页
        3.1.9 不同亚结构对其黏附性的影响第38页
        3.1.10 PE对菌外膜LPS的影响第38-39页
            3.1.10.1 实验一用激光共聚焦检测LPS第38-39页
            3.1.10.2 实验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PS第39页
            3.1.10.3 实验三SDS-PAGE银染法检测LPS第39页
    3.2 实验结果第39-45页
        3.2.1 不同生物材料表面亲疏水性的检测第39-40页
        3.2.2 不同大肠杆菌菌株在不同亲疏水表面的粘附性第40-41页
        3.2.3 磷脂酰乙醇胺和LPS对其黏附性的影响第41-42页
        3.2.4 不同大肠杆菌菌株对细胞表面的粘附性第42-43页
        3.2.5 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同大肠杆菌菌株表面LPS的荧光成像和定量第43-44页
        3.2.6 流式细胞仪对不同大肠杆菌菌株表面LPS的定量第44-45页
        3.2.7 SDS-PAGE银染法检测不同大肠杆菌菌株LPS的含量第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3.3.1 亲疏水性和细菌表面LPS均能影响大肠杆菌的黏附性第45-46页
        3.3.2 大肠杆菌膜脂成分通过影响LPS的合成来显著影响其黏附性第46-47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47-50页
    4.1 结论第47-48页
        4.1.1 大肠杆菌的亚结构对其形貌的影响第47-48页
        4.1.2 大肠杆菌的亚结构对其高度及刚性的影响第48页
        4.1.3 大肠杆菌的黏附性第48页
        4.1.4 PE影响菌外膜LPS的量第48页
    4.2 展望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A1 试剂第56-57页
附录A2 仪器设备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cpxAR对鸡伤寒沙门菌MDR调控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生物合成1,2,4-丁三醇工程菌株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