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1 导论 | 第19-4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第22-41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1.2.2 文献评述 | 第38-4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41-43页 |
1.3.1 核心观点:“以大带小”、互利共生 | 第4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4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1.5 主要贡献 | 第44-46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46-5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6-50页 |
2.1.1 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社 | 第46-47页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47-49页 |
2.1.3 小农与大农 | 第49-5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50-57页 |
2.2.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大农与小农共建的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 | 第50-52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大农与小农存在的天然困境 | 第52-54页 |
2.2.3 集体行动理论:大农与小农自身狭隘性的克服 | 第54-55页 |
2.2.4 共生理论:大农与小农的互利共赢 | 第55-57页 |
2.3 小结 | 第57-59页 |
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曲折历程与本性回归 | 第59-72页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合作思想与点滴实践 | 第59-61页 |
3.1.1 乡村建设运动:弱者自救、治穷的互助合作尝试 | 第59-60页 |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主导的农村合作运动 | 第60页 |
3.1.3 中共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倡导的战时互助合作 | 第60-61页 |
3.2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误区与迷局破解 | 第61-70页 |
3.2.1 农业合作化时期:“由分到合”(1949-1957年) | 第61-64页 |
3.2.2 人民公社时期:“无分仅合”(1958-1978年) | 第64-65页 |
3.2.3 改革开放以来:“以大带小”的本性回归(1979年至今) | 第65-70页 |
3.3 小结 | 第70-72页 |
4 “以大带小”:大农与小农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 第72-87页 |
4.1 大农与小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容 | 第72-74页 |
4.1.1 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 | 第72-73页 |
4.1.2 利益联结机制的构成 | 第73-74页 |
4.1.3 大农与小农利益联结的方式 | 第74页 |
4.2 大农与小农利益联结基本情况 | 第74-78页 |
4.2.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74-75页 |
4.2.2 大农与小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情况统计 | 第75-78页 |
4.3 利益联结紧密程度的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0页 |
4.3.1 利益联结程度的紧密性衡量 | 第78-79页 |
4.3.2 利益联结紧密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4.4 利益联结紧密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80-84页 |
4.4.1 变量与模型选择 | 第80-82页 |
4.4.2 利益联结程度的紧密性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82-84页 |
4.5 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 第84-86页 |
4.5.1 对异质性社员采取“因人制宜”的措施 | 第84-85页 |
4.5.2 多渠道规范合作社自身发展 | 第85页 |
4.5.3 加大与外界社会组织合作与联合力度 | 第85-86页 |
4.6 小结 | 第86-87页 |
5 “以大带小”: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的建设与完善 | 第87-106页 |
5.1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的内涵及构成 | 第87-90页 |
5.1.1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的内涵 | 第87-88页 |
5.1.2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的构成 | 第88-90页 |
5.2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需求度和满意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90-100页 |
5.2.1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需求度和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91-92页 |
5.2.2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需求度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92-96页 |
5.2.3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需求度和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96-100页 |
5.3 合作社载体服务功能的针对性建设 | 第100-105页 |
5.3.1 着重销售服务功能建设,提高营销能力 | 第101-102页 |
5.3.2 优先信贷服务功能建设,化解资金短缺 | 第102-103页 |
5.3.3 深化生产服务功能优势,提升服务有效性 | 第103-104页 |
5.3.4 加强权益保障功能建设,增强社内凝聚力 | 第104页 |
5.3.5 稳步推进加工服务功能,内化产业链利益 | 第104-105页 |
5.4 小结 | 第105-106页 |
6 “以大带小”: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106-114页 |
6.1 明确界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目标 | 第106-107页 |
6.2 强化扶持合作社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107-110页 |
6.2.1 保护小农权益,遏制小农被边缘化 | 第107-108页 |
6.2.2 兼顾大农诉求,激励大农带动作用 | 第108-110页 |
6.3 重构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110-112页 |
6.3.1 提高财政补助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 | 第110页 |
6.3.2 加强农村金融政策创新,鼓励合作社发展金融业务 | 第110-111页 |
6.3.3 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支农项目扶持 | 第111-112页 |
6.3.4 加强对合作社大农的培训,重视对小农合作化教育的投入 | 第112页 |
6.4 小结 | 第112-114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6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7.2.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16页 |
7.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附录 | 第129-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