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 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选择“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分析原因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全媒体与形象相关概念阐述 | 第19-28页 |
2.1 全媒体定义及特点 | 第19-20页 |
2.2 全媒体与形象传播的关系 | 第20-22页 |
2.2.1 理念转变——互动理念 | 第21页 |
2.2.2 策略转变——整合、隐形、体验 | 第21-22页 |
2.3 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定义 | 第22-24页 |
2.3.1 主流传统媒体定义 | 第22-23页 |
2.3.2 主流新媒体定义 | 第23-24页 |
2.4 江苏目前的形象界定 | 第24页 |
2.5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矩阵建设 | 第24-28页 |
3 全媒体语境下主流传统媒体对江苏形象的塑形传播分析 | 第28-41页 |
3.1 样本分析方式 | 第28-29页 |
3.1.1 选择《新华日报》进行分析的原因 | 第28页 |
3.1.2 样本抽取方式 | 第28页 |
3.1.3 报道态度分析 | 第28-29页 |
3.1.4 头版头条分析 | 第29页 |
3.1.5 评论部文章分析 | 第29页 |
3.2 《新华日报》文本分析结果 | 第29-35页 |
3.2.1 报道数量与时间——数量多、频次高 | 第29-30页 |
3.2.2 报道主题——涵盖范围广 | 第30-31页 |
3.2.3 报道态度——正面报道为主 | 第31-33页 |
3.2.4 头版头条——突出“政治性” | 第33-34页 |
3.2.5 新闻评论——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 | 第34-35页 |
3.3 《新华日报》所塑造的江苏形象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幸福安康的社会形象 | 第36页 |
3.3.2 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 | 第36页 |
3.3.3 山清水秀的旅游形象 | 第36-37页 |
3.3.4 繁荣昌盛的经济形象 | 第37页 |
3.3.5 飞速发展的科技形象 | 第37-38页 |
3.3.6 底蕴深厚的文化形象 | 第38页 |
3.4 全媒体语境下,推动《新华日报》塑造江苏形象的策略建议 | 第38-41页 |
3.4.1 全方位报道新闻,承担起塑造形象的功能 | 第39页 |
3.4.2 多方式突出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品牌 | 第39-40页 |
3.4.3 增强传受互动,开掘“体验式经济” | 第40-41页 |
4 全媒体语境下主流新媒体对江苏形象的塑形传播分析 | 第41-59页 |
4.1 以“新华集团”新媒体平台为例,分析主流新媒体对江苏形象的塑造 | 第41页 |
4.2 “新华集团”新媒体平台与主流传统媒体平台的塑形传播对比 | 第41-48页 |
4.2.1 平时报道中的媒体对比 | 第41-42页 |
4.2.2 重大事件中的媒体对比——以“江苏发展大会”为例 | 第42-48页 |
4.3 江苏对外形象塑造的媒体矩阵建设——以《新华日报》外宣部为例 | 第48-52页 |
4.3.1 《新华日报》的外宣部介绍 | 第48-49页 |
4.3.2 外宣部全媒体工作展示 | 第49-52页 |
4.4 全媒体语境下,“新华集团”新媒体平台在江苏形象塑造中的优点和不足 | 第52-55页 |
4.4.1 优点 | 第52-54页 |
4.4.2 不足 | 第54-55页 |
4.5 全媒体语境下,推动主流新媒体平台对江苏形象塑形传播策略建议 | 第55-59页 |
4.5.1 发挥平台优势,真正做到全媒体融合报道 | 第55-56页 |
4.5.2 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全媒体互动报道 | 第56页 |
4.5.3 移动端优先,实现全媒体联动报道 | 第56-57页 |
4.5.4 大数据分析,实现全媒体化的效果反馈 | 第57-58页 |
4.5.5 实现全媒体的广阔视域传播,以创新融合的方式讲好江苏故事 | 第58-59页 |
5 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江苏形象的矫形传播分析 | 第59-71页 |
5.1 矫形传播:危机事件处理 | 第59页 |
5.2 全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特点 | 第59-62页 |
5.2.1 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民众话语权的扩大 | 第60页 |
5.2.2 传播内容碎片化,导致大量冗余信息 | 第60-61页 |
5.2.3 传播过程互动性,带来用户的深度参与 | 第61页 |
5.2.4 信息病毒式传播,带来谣言、流言信息 | 第61-62页 |
5.2.5 事件的类型转变,导致舆情管理不可预期 | 第62页 |
5.3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矫形传播:以盐城6·23自然灾害事件为例 | 第62-66页 |
5.3.1 事发当天全媒体报道:6月23日 | 第62-63页 |
5.3.2 救援黄金阶段全媒体报道:6月24日-6月25日 | 第63-64页 |
5.3.3 后黄金阶段全媒体报道:6月26日-6月30日 | 第64-65页 |
5.3.4 危机事件的后续全媒体报道:7月1日-至今 | 第65-66页 |
5.4 全媒体语境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可借鉴点 | 第66-68页 |
5.4.1 多平台,破谣言,充分把握好时效性 | 第66-67页 |
5.4.2 多方式,树典型,充分发挥人文关怀 | 第67页 |
5.4.3 多互动,树形象,营造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 | 第67-68页 |
5.4.4 海量报道,持续关注后续救灾 | 第68页 |
5.5 全媒体语境下,推动主流媒体平台对江苏形象矫形传播策略建议 | 第68-71页 |
5.5.1 社交媒体优先,发挥全媒体联动传播作用 | 第68-69页 |
5.5.2 全方位展示,进行危机事件中的隐性形象传播 | 第69页 |
5.5.3 民间传播与主流媒体传播的优势互补 | 第69-71页 |
6 结语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