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与清洁生产(无污染技术)论文

轻稀土矿和中钇富铕稀土矿联合分离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稀土概述第9-10页
        1.1.1 稀土元素分类及应用第9页
        1.1.2 稀土矿分布及特性第9-10页
    1.2 稀土元素萃取分离的萃取剂第10-11页
        1.2.1 有机磷萃取剂第10页
        1.2.2 胺类萃取剂第10页
        1.2.3 羧酸类萃取剂第10-11页
        1.2.4 其他类萃取剂第11页
    1.3 稀土元素溶剂萃取分离技术第11-13页
        1.3.1 分馏萃取法分步切割技术第11-12页
        1.3.2 三出口及多出口萃取工艺第12页
        1.3.3 带支体萃取法第12页
        1.3.4 预分增产萃取法第12-13页
    1.4 轻稀土矿和中钇富铕稀土矿萃取分离工艺流程概述第13-17页
        1.4.1 轻稀土矿萃取分离工艺流程概述第13-15页
        1.4.2 中钇富铕稀土矿萃取分离工艺流程概述第15-17页
    1.5 稀土元素萃取分离环境污染问题第17-18页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8-20页
        1.6.1 研究意义第18页
        1.6.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7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1-25页
    2.1 实验仪器第21页
    2.2 化学试剂第21-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1 P507有机相的配制第22页
        2.3.2 P507有机相的皂化第22页
        2.3.3 萃取率、金属平衡率的计算第22-23页
    2.4 分析方法第23-25页
        2.4.1 化学分析方法第23-24页
        2.4.2 仪器分析方法第24-25页
第三章 稀土料液制备及有机相皂化浓度选择第25-30页
    3.1 稀土矿溶解制备稀土料液第25-26页
        3.1.1 稀土矿溶解制备稀土料液第25页
        3.1.2 轻稀土矿料液水解除杂质第25页
        3.1.3 中钇富铕稀土矿料液草酸沉淀除杂质第25-26页
    3.2 不同皂化浓度分相实验第26-29页
        3.2.1 实验条件第26页
        3.2.2 实验操作第26-27页
        3.2.3 结果分析第27-29页
    3.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轻稀土矿的预分离萃取法工艺研究第30-38页
    4.1 单级萃取率实验第30-31页
        4.1.1 实验条件第30页
        4.1.2 实验操作第30页
        4.1.3 结果分析第30-31页
    4.2 轻稀土矿7级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31-33页
        4.2.1 预分萃取串级工艺条件第31页
        4.2.2 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31-32页
        4.2.3 结果分析第32-33页
    4.3 轻稀土矿12级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33-36页
        4.3.1 预分萃取串级工艺条件第33页
        4.3.2 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33-34页
        4.3.3 结果分析第34-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五章 中钇富铕稀土矿的预分离萃取法工艺研究第38-43页
    5.1 中钇富铕稀土矿6级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38-41页
        5.1.1 预分萃取串级工艺条件第38页
        5.1.2 预分萃取串级实验第38-39页
        5.1.3 结果分析第39-41页
    5.2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六章 轻稀土和中钇富铕稀土矿联合预分离萃取工艺研究第43-51页
    6.1 联合预分萃取串级模拟实验第43-48页
        6.1.1 联合预分萃取串级工艺条件第43页
        6.1.2 联合预分萃取串级实验第43-44页
        6.1.3 结果分析第44-48页
    6.2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七章 经济技术指标比较第51-54页
    7.1 传统分离工艺重要经济技术指标计算第51页
    7.2 联合分离工艺重要经济技术指标计算第51-52页
    7.3 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比较第52-5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5页
    8.1 结论第54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第60-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转换能力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