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 | 第19-31页 |
2.1 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 | 第19-21页 |
2.1.1 问卷调查 | 第19-20页 |
2.1.2 访谈 | 第20-21页 |
2.1.3 实地考察 | 第21页 |
2.2 《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成效 | 第21-23页 |
2.3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2.3.1 法治意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 第23-24页 |
2.3.2 法治意识培养实践环节缺乏 | 第24-25页 |
2.3.3 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佳 | 第25-31页 |
第3章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6页 |
3.1 过度应试化教学理念 | 第31页 |
3.2 法治意识培养方式单一 | 第31-32页 |
3.3 忽视培养的主体性与环境复杂多变性 | 第32-36页 |
3.3.1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殊 | 第32-33页 |
3.3.2 教师法治专业素质不高 | 第33-34页 |
3.3.3 法治意识培养环境复杂多变 | 第34-36页 |
第4章 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 第36-49页 |
4.1 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的正确教学理念 | 第36-38页 |
4.1.1 以学生为本 | 第36页 |
4.1.2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 第36-37页 |
4.1.3 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 | 第37-38页 |
4.2 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38-43页 |
4.2.1 善用课堂讲授法 | 第38-40页 |
4.2.2 勤用案例教学法 | 第40-41页 |
4.2.3 巧用体悟教学法 | 第41-43页 |
4.3 强化主体性培养和优化培养环境 | 第43-49页 |
4.3.1 注重初中生法治主体意识培养 | 第43页 |
4.3.2 提升教师法治专业素养 | 第43-44页 |
4.3.3 优化学校和社会培养环境 | 第44-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附录1 | 第53-57页 |
附录2 | 第57-58页 |
附录3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