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美国专利保护强度变迁阶段划分 | 第14-22页 |
2.1 专利保护强度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美国专利保护强度阶段划分依据 | 第15-18页 |
2.2.1 专利保护强度的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2.2.2 以调整的GP指数为美国专利保护强度阶段划分依据 | 第16-18页 |
2.3 具体阶段划分 | 第18-22页 |
2.3.1 起步阶段:采取强保护态度 | 第18-19页 |
2.3.2 发展阶段:采取弱保护态度 | 第19-20页 |
2.3.3 成熟阶段:采取强保护态度 | 第20-22页 |
第3章 美国专利保护强度的演变规律 | 第22-30页 |
3.1 市场竞争程度与美国专利保护强度之间的正相关规律 | 第22-25页 |
3.1.1 起步阶段的市场竞争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2-23页 |
3.1.2 发展阶段的市场竞争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3页 |
3.1.3 成熟阶段的市场竞争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3-25页 |
3.2 社会对技术的需求与美国专利保护强度之间的正相关规律 | 第25-28页 |
3.2.1 起步阶段的技术需求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5-26页 |
3.2.2 发展阶段的技术需求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6页 |
3.2.3 成熟阶段的技术需求与专利保护强度 | 第26-28页 |
3.3 国际条约的缔结与美国专利保护强度之间的规律 | 第28-30页 |
3.3.1 美国缔结有关专利保护条约的概况 | 第28-29页 |
3.3.2 国际条约的缔结与专利保护强度的调整 | 第29-30页 |
第4章 美国专利保护强度演变规律对中国的启示 | 第30-38页 |
4.1 中国现阶段社会状况分析 | 第30-33页 |
4.1.1 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 第30-31页 |
4.1.2 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分析 | 第31-33页 |
4.1.3 国际缔约和国内修法分析 | 第33页 |
4.2 中国专利保护强度现状 | 第33-35页 |
4.2.1 中国专利制度的立法强度 | 第33-34页 |
4.2.2 中国专利制度的执法强度 | 第34-35页 |
4.3 中国专利保护强度的未来策略 | 第35-38页 |
4.3.1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调整专利保护强度 | 第36页 |
4.3.2 根据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调整专利保护强度 | 第36-37页 |
4.3.3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条约的缔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