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一般理论 | 第12-16页 |
(一) 个人信息与近似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1.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第13页 |
2.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个人资料 | 第13-14页 |
(二) 个人信息权 | 第14-16页 |
1.个人信息权的含义 | 第14页 |
2.个人信息权的民事权利属性 | 第14-16页 |
二、域外个人信息保护比较研究 | 第16-19页 |
(一) 域外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16-18页 |
1.德国统一立法模式 | 第16-17页 |
2.美国分散立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 第17-18页 |
(二) 域外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19页 |
1.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 | 第18页 |
2.构建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保护体系 | 第18-19页 |
3.完善个人信息权综合保护救济渠道 | 第19页 |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一) 个人信息保护缺乏权利请求基础 | 第19-20页 |
(二) 《侵权责任法》保护不足 | 第20-21页 |
1.个人信息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不明确 | 第20页 |
2.个人信息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单一 | 第20-21页 |
3.缺乏惩罚性赔偿 | 第21页 |
(三) 救济机制有待健全 | 第21-22页 |
四、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对策 | 第22-27页 |
(一) 将个人信息权确认为具体人格权 | 第22-23页 |
(二) 将个人信息侵权纳入《侵权责任法》保护 | 第23-26页 |
1.明晰个人信息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2.个人信息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多元化选择 | 第24-25页 |
3.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 | 第25-26页 |
(三) 健全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救济机制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