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刺激响应聚合物 | 第9-11页 |
1.2 离子型聚合物 | 第11-15页 |
1.2.1 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温度响应离子型聚合物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离子型聚合物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13-15页 |
1.3 聚多肽 | 第15-21页 |
1.3.1 概述 | 第15页 |
1.3.2 聚多肽的合成 | 第15-16页 |
1.3.3 聚多肽的侧链修饰 | 第16-17页 |
1.3.4 刺激响应聚多肽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3.5 聚多肽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其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具有pH及氧化还原响应性质的聚L-半胱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分散碳纳米管应用 | 第23-3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 | 第23页 |
2.2.2 单体及聚多肽的合成 | 第23-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26页 |
2.3.2 聚合物PMCELC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28页 |
2.3.3 聚(S-(2-羧乙基)-L-半胱氨酸)(PCELC)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页 |
2.3.4 PCELC水溶液的氧化还原响应研究 | 第28-29页 |
2.3.5 PCELC、PCELC~(ox)及PCELC~(re)水溶液的pH响应研究 | 第29-32页 |
2.3.6 PCELC/SWCNT水溶液的刺激响应性质研究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含咪唑盐的聚L-半胱氨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温度响应性质研究 | 第36-49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实验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 | 第36页 |
3.2.2 单体及聚多肽的合成 | 第36-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3.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页 |
3.3.2 聚合物PCPLC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41页 |
3.3.3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42页 |
3.3.4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的溶解性质研究 | 第42页 |
3.3.5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的次级结构研究 | 第42-43页 |
3.3.6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在水溶液中的UCST型相行为研究 | 第43-45页 |
3.3.7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在盐溶液中UCST型相行为研究 | 第45-46页 |
3.3.8 聚离子液体P(ImBF_4)LC(6)和P(ImBF_4)LG(7)在水溶液中UCST型相行为的机理研究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试剂及其处理方法 | 第59-60页 |
附录B 所有仪器的测试条件及方法 | 第60-62页 |
附录C 第2章相关附图附表 | 第62-63页 |
附录D 第3章相关附图附表 | 第63-66页 |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