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冲击地压论文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富水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绪论第14-37页
    2.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20页
        2.1.1 课题来源第14页
        2.1.2 研究背景第14-20页
        2.1.3 论文研究意义第20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3页
        2.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第21-25页
        2.2.2 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25-28页
        2.2.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第28-30页
        2.2.4 顶板水与冲击地压的关系研究现状第30-31页
        2.2.5 重型综采工作面快速回撤方法研究现状第31-33页
    2.3 主要存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3-34页
    2.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7页
        2.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2.4.2 技术路线第35-37页
3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富水工作面顶板疏水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第37-73页
    3.1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第37-51页
        3.1.1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矿井地层特征第37-39页
        3.1.2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模型第39-43页
        3.1.3 估算实例第43-51页
    3.2 顶板疏水对原岩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1-63页
        3.2.1 疏水过程中富水工作面顶板水的运动规律第51-54页
        3.2.2 富水区疏水对富水区岩层物理力学性质损伤的影响第54-59页
        3.2.3 富水区岩层损伤对富水区岩层和煤层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9-61页
        3.2.4 富水区疏水过程中富水区岩层和煤层应力演化规律第61-63页
    3.3 深部富水掘进工作面顶板疏水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第63-66页
        3.3.1 顶板疏水过程中掘进工作面的应力演化规律第64页
        3.3.2 顶板疏水诱发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第64-66页
    3.4 深部富水回采工作面顶板疏水诱发冲击地压机理第66-70页
        3.4.1 过富水区时回采工作面应力演化规律数值分析第66-68页
        3.4.2 顶板疏水诱发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第68-70页
        3.4.3 工程案例第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3页
4 基于应力叠加深部富水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第73-88页
    4.1 基于应力叠加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的基本思路与流程第74-75页
        4.1.1 基于应力叠加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的基本思路第74页
        4.1.2 基于应力叠加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的流程第74-75页
    4.2 诱发冲击地压因素应力增量函数估算方法第75-78页
        4.2.1 自重应力函数第75页
        4.2.2 诱发冲击地压因素应力增量函数估算模型第75-76页
        4.2.3 诱发冲击地压因素应力增量函数的估算第76-77页
        4.2.4 冲击地压危险性临界指标第77-78页
    4.3 基于应力叠加深部富水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应用第78-83页
        4.3.1 2-2_上201工作面概况第78-79页
        4.3.2 2-2_上201工作面应力增量函数估算第79-82页
        4.3.3 2-2_上201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第82-83页
    4.4 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方法对比第83-85页
        4.4.1 综合指数法预测2-2_上201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第83-84页
        4.4.2 可能性指数法预测2-2_上201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第84-85页
        4.4.3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结果对比分析第85页
    4.5 现场矿压显现第85-86页
    4.6 本章小节第86-88页
5 基于防冲陕蒙接壤矿区深部重型综采面快速回撤方法第88-105页
    5.1 引言第88-89页
    5.2 重型综采工作面单(双)快速回撤工程案例分析第89-91页
    5.3 陕蒙接壤矿区单(双)通道快速回撤方法的临界深度研究第91-97页
        5.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开采方案第91-93页
        5.3.2 不同采深下主回撤通道围岩应力和围岩变形规律第93-95页
        5.3.3 基于防冲单(双)通道快速回撤方法临界深度研究第95-96页
        5.3.4 基于围岩可控单(双)通道快速回撤方法临界深度研究第96-97页
    5.4 基于防冲深部重型综采面长距离多联巷快速回撤方法第97-100页
        5.4.1 长距离多联巷快速回撤方法第97-99页
        5.4.2 基于防冲主回撤通道与停采线距离l的确定第99页
        5.4.3 基于防冲联络巷间距d的确定第99-100页
        5.4.4 联络巷支护与防冲第100页
    5.5 基于防冲深部重型综采面长距离多联巷快速回撤方法的应用第100-103页
        5.5.1 工程概况第100页
        5.5.2 长距离多联巷相关参数确定及系统形成第100-102页
        5.5.3 主回撤通道与联络巷的冲击地压防治第102-103页
        5.5.4 现场矿压显现与经济效益第103页
    5.6 本章小节第103-105页
6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富水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对策与应用第105-124页
    6.1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富水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对策第105-110页
        6.1.1 疏水孔设计优化第106-107页
        6.1.2 合理推采速度的确定第107-108页
        6.1.3 大直径钻孔卸压参数的确定第108-109页
        6.1.4 合理选择巷道位置第109-110页
        6.1.5 加强巷道支护第110页
    6.2 陕蒙接壤矿区深部富水2-2_上201A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应用第110-123页
        6.2.1 2-2_上201A工作面概况第111-112页
        6.2.2 掘进期间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应用第112-114页
        6.2.3 回采期间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应用第114-119页
        6.2.4 末采期间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应用第119-123页
    6.3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7 结论第124-128页
    7.1 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7.2 创新点第125-126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8-14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缓冲液压凿岩机冲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大型金矿深部充填法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