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0.1 论文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8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0.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0.5 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10-12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1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1.2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13-15页 |
1.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6页 |
1.4 区域沉积特征 | 第16-21页 |
第2章 储层宏微观特征 | 第21-26页 |
2.1 岩石学特征 | 第21-23页 |
2.1.1 灰岩类 | 第21页 |
2.1.2 白云岩类 | 第21-23页 |
2.1.3 膏岩类 | 第23页 |
2.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3-24页 |
2.3 物性特征 | 第24-26页 |
第3章 成岩作用 | 第26-31页 |
3.1 胶结作用 | 第26页 |
3.2 压实—压溶作用 | 第26页 |
3.3 白云化作用 | 第26-29页 |
3.4 溶蚀作用 | 第29-30页 |
3.5 构造破裂作用 | 第30页 |
3.6 重结晶作用 | 第30页 |
3.7 其他成岩作用 | 第30-31页 |
第4章 岩溶发育与分布特征 | 第31-45页 |
4.1 岩溶类型 | 第31-36页 |
4.1.1 准同生岩溶 | 第31-33页 |
4.1.2 表生岩溶 | 第33-34页 |
4.1.3 埋藏岩溶 | 第34-36页 |
4.2 岩溶演化期次 | 第36-40页 |
4.3 岩溶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4.3.1 岩溶垂向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4.3.2 岩溶区域展布特征 | 第41-45页 |
第5章 岩溶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 第45-58页 |
5.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45-47页 |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47-49页 |
5.3 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49-52页 |
5.4 古地貌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2-55页 |
5.5 岩溶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55-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