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0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1.3.1 断裂构造样式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2 主要断裂特征与活动期次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3 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1 巴楚-麦盖提东段断裂构造特征研究 | 第17页 |
1.4.2 巴楚-麦盖提东段断裂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 第17页 |
1.4.3 巴楚-麦盖提东段主要油气藏特征研究 | 第17页 |
1.4.4 巴楚-麦盖提东段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阶段的匹配研究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页 |
1.5.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5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20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2.3 地层展布特征 | 第22-25页 |
2.3.1 滑脱层 | 第23-25页 |
第3章 主要控藏断裂带特征及构造样式 | 第25-43页 |
3.1 主要控藏断裂带构造特征 | 第25-35页 |
3.1.1 玉北1断裂带 | 第25-28页 |
3.1.2 鸟山东断裂带 | 第28-31页 |
3.1.3 玛扎塔格断裂带 | 第31-35页 |
3.2 主要控藏断裂带构造样式 | 第35-43页 |
3.2.1 主要构造样式 | 第35-40页 |
3.2.2 圈闭类型 | 第40-43页 |
第4章 主要控藏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 第43-57页 |
4.1 玉北1断裂带演化特征 | 第43-45页 |
4.1.1 加里东早期 | 第43页 |
4.1.2 加里东中期早幕 | 第43页 |
4.1.3 加里东中期I幕 | 第43页 |
4.1.4 加里东中期III幕 | 第43-44页 |
4.1.5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 第44页 |
4.1.6 海西晚期 | 第44页 |
4.1.7 喜马拉雅期 | 第44-45页 |
4.2 鸟山东断裂带演化特征 | 第45-49页 |
4.2.1 早-中寒武世张性正断裂活动 | 第45-46页 |
4.2.2 古近纪末基底逆冲断裂活动 | 第46页 |
4.2.3 中新世挤压-走滑断裂活动 | 第46-47页 |
4.2.4 上新世末期-全新世滑脱逆冲断裂活动 | 第47-49页 |
4.3 玛扎塔格断裂带演化特征 | 第49-52页 |
4.3.1 早-中寒武世张性正断裂活动 | 第49-50页 |
4.3.2 晚奥陶世-泥盆纪盖层滑脱型逆冲断裂活动 | 第50-51页 |
4.3.3 二叠纪末-白垩纪继承性盖层滑脱型逆冲断裂活动 | 第51页 |
4.3.4 中新世逆冲-走滑断裂活动 | 第51页 |
4.3.5 上新世末-全新世盖层滑脱逆冲断裂活动 | 第51-52页 |
4.4 断裂活动规律与差异性 | 第52-57页 |
4.4.1 分层差异活动特征 | 第52-53页 |
4.4.2 分期差异活动特征 | 第53-54页 |
4.4.3 分段差异活动特征 | 第54-57页 |
第5章 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与油气成藏关系 | 第57-72页 |
5.1 主要油气藏解剖 | 第57-62页 |
5.1.1 玉北1油气藏 | 第57-59页 |
5.1.2 鸟山气藏 | 第59-60页 |
5.1.3 和田河气藏 | 第60-62页 |
5.2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匹配 | 第62-70页 |
5.2.1 巴楚-麦盖提东段油气主要来源 | 第62-63页 |
5.2.2 埋藏史与热史分析 | 第63-70页 |
5.3 成藏模式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