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青年亚文化视域中的台湾新青春电影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前言第9-10页
2 台湾“新青春电影”及其发展概况第10-24页
    2.1 “新青春电影”的定义第10-11页
    2.2 “新青春电影”的创作群落第11-15页
        2.2.1 学院派电影人第12-13页
        2.2.2 非学院派电影人第13-14页
        2.2.3 跨界从业者第14-15页
    2.3 “新青春电影”的类型化特征第15-18页
        2.3.1 唯美清新的影像叙事风格第16-17页
        2.3.2 青春活力的人物群像第17页
        2.3.3 兼顾艺术性的商业行销策略第17-18页
    2.4 “新青春电影”的发展前史第18-24页
        2.4.1 20 世纪70年代末“学生电影时期”第19页
        2.4.2 20 世纪80年代初“新电影时期”第19-20页
        2.4.3 20 世纪90年代“新新电影时期”第20-22页
        2.4.4 21 世纪以来“后新电影时期”第22-24页
3 台湾“新青春电影”的创作特点第24-41页
    3.1 多元的创作题材第24-30页
        3.1.1 成长叙事题材第24-26页
        3.1.2 同性叙事题材第26-28页
        3.1.3 纯爱叙事题材第28-30页
    3.2 本地的创作元素第30-36页
        3.2.1 台湾的地域风情第30-31页
        3.2.2 台湾闽南语的文化意涵第31-33页
        3.2.3 台湾的生活元素第33-36页
    3.3 外向的创作路线第36-41页
        3.3.1 跨地域的成长经验共鸣第36-37页
        3.3.2 通俗文化对电影的助力第37-38页
        3.3.3 两岸的商业合作第38-41页
4 台湾“新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符号的运用第41-54页
    4.1 青年亚文化概念第41-43页
    4.2 “新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第43-47页
    4.3 “新青春电影”中不同类型的青年亚文化符号第47-54页
        4.3.1 对权威的符号性抵抗第47-49页
        4.3.2 女性亚文化的崛起第49-51页
        4.3.3 同性亚文化的展现第51-54页
5 结语第54-56页
附录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灾难电影审美研究--以《后天》、《狼图腾》为例
下一篇:传统空间的裂变与现代重构--以老司城灯戏为研究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