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1.1 阿瑟·克拉克与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简析 | 第7-11页 |
1.2 本文的问题点和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克拉克与刘慈欣科幻小说思想主题的差异 | 第13-18页 |
1.1 科学主义前提下的不同人类命运 | 第13-16页 |
1.2 人类对“神”越权态度的差异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克拉克与刘慈欣科幻小说文学形象的差异 | 第18-28页 |
2.1 文明形象的差异 | 第18-22页 |
2.1.1 双元与多元的种族形象 | 第18-21页 |
2.1.2 仁爱与冷酷的科学神形象 | 第21-22页 |
2.2 民族与国家形象的差异 | 第22-25页 |
2.3 英雄形象的差异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他者拯救与自我拯救意识的意义 | 第28-33页 |
3.1 两种拯救意识差异的根源: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 第28-31页 |
3.2 两种拯救意识视角下克拉克与刘慈欣科幻创作的意义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