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5页 |
1.中耳和内耳疾病的治疗方法 | 第15-17页 |
2.耳的主要生理屏障:鼓膜和圆窗膜 | 第17-19页 |
3.目前用于克服生理屏障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4.人造微型马达的动力源泉 | 第20-22页 |
5.微管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22-23页 |
6.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方向和组装可控的微管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33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25-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 B和A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 微管的制备-层层自组装 | 第26页 |
2.3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在微管中的装载 | 第26-27页 |
2.4 微管在扫描电镜下的形态考察 | 第27页 |
2.5 B和A之间静电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27页 |
2.6 微管的磁学性质测定 | 第27页 |
2.7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管在磁场中的方向控制 | 第27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3.1 微管的形态考察 | 第27-28页 |
3.2 SEM对不同厚度微管的表征 | 第28-29页 |
3.3 红外图谱表征微管自组装间的相互作用力 | 第29-30页 |
3.4 VSM考察 | 第30-31页 |
3.5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磁场对微管方向的控制 | 第31-32页 |
4.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纳米粒与固体分散体在微管中的可控装载 | 第33-43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33-3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1 C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35页 |
2.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页 |
2.3 装载纳米粒凝胶的胶凝条件的考察 | 第35页 |
2.4 纳米粒与固体分散体在微管中的可控装载 | 第35-36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3.1 纳米粒的粒径和形态 | 第36页 |
3.2 XRD对固体分散体中物质晶型的表征 | 第36-38页 |
3.3 固体分散体遇水释放气泡速率的考察 | 第38页 |
3.4 凝胶胶凝条件的考察 | 第38-39页 |
3.5 纳米粒在微管中的装载 | 第39-41页 |
3.6 激光共聚焦表征可控装载 | 第41-42页 |
4.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微型“加农炮”发射纳米粒克服不同屏障的能力研究 | 第43-55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43-4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2.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1 微型“加农炮”在凝胶中发射纳米粒情况的考察 | 第44页 |
2.2 微型“加农炮”在鼓膜中发射纳米粒情况的考察 | 第44-45页 |
2.3 微型“加农炮”在圆窗膜中发射纳米粒情况的考察 | 第45页 |
2.4 SEM考察纳米粒发射后圆窗膜和鼓膜表面结构的变化 | 第45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1 微型“加农炮”发射纳米粒的理论计算 | 第46页 |
3.2 微型“加农炮”在凝胶上发射纳米粒的情况 | 第46-48页 |
3.3 微型“加农炮”在鼓膜上发射纳米粒的情况 | 第48-51页 |
3.4 微型“加农炮”在圆窗膜上发射纳米粒的情况 | 第51-53页 |
3.5 鼓膜和圆窗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3页 |
4.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微型“加农炮”和磁场双驱动作用力下纳米粒跨膜动力学考察 | 第55-69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55-5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2.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2.1 通过HPLC考察微型“加农炮”发射纳米粒后跨圆窗膜的药动学特性 | 第56-57页 |
2.2 磁场吸附强度的考察 | 第57页 |
2.3 通过HPLC考察双驱动作用力下纳米粒跨鼓膜后的药动学特性 | 第57-58页 |
2.4 通过激光共聚焦考察鼓膜中纳米粒的分布情况 | 第58页 |
2.5 接收液和内耳外淋巴液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58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1 尼罗红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学考察 | 第58-60页 |
3.2 内耳外淋巴中尼罗红含量分析 | 第60-62页 |
3.3 磁场吸附强度的考察 | 第62-63页 |
3.4 接收液中尼罗红含量的检测 | 第63-64页 |
3.5 鼓膜中纳米粒的逐层定量分析 | 第64-67页 |
3.6 纳米粒自身穿过生理屏障而非游离尼罗红的实验验证 | 第67-68页 |
4.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微型“加农炮”递药装置的生物相容性考察 | 第69-76页 |
1.仪器与材料 | 第69-7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2.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2.1 微型加农炮递药装置与临床鼓室注射方式对鼓膜造成的创伤比较. | 第70页 |
2.2 微型加农炮递药装置与临床鼓室注射方式的愈合时间比较 | 第70-71页 |
2.3 微型加农炮递药装置应用于圆窗膜的愈合时间考察 | 第71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3.1 微型加农炮递药装置与临床鼓室注射方式对鼓膜造成的创伤比较. | 第71-72页 |
3.2 通过光学显微镜考察鼓膜的恢复时间 | 第72-74页 |
3.3 扫描电镜对鼓膜和圆窗膜恢复的考察 | 第74-75页 |
4.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页 |
7.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