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5页 |
1.1.1 肥胖症 | 第15页 |
1.1.2 抗肥胖药物研究现状与安全性问题 | 第15-18页 |
1.1.3 具有抗肥胖作用的天然成分及其机制的分类 | 第18-23页 |
1.1.4 壳聚糖、壳寡糖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2 研究课题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CTSHD制备处方工艺研究 | 第27-49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主要实验原料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3.1 CTSHD的制备工艺 | 第28-29页 |
2.3.2 CTSHD工艺稳定性试验 | 第29页 |
2.3.3 CTSHD含量测定方法——活性红4离子缔合法 | 第29-30页 |
2.3.4 CTSHD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1-47页 |
2.4.1 单因素考察 | 第31-36页 |
2.4.2 正交试验 | 第36-38页 |
2.4.3 工艺稳定性试验 | 第38-39页 |
2.4.4 活性红4离子缔合法 | 第39-42页 |
2.4.5 CTSHD质量检测 | 第42-47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COSTD制备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49-65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49-50页 |
3.2.2 实验原料 | 第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3.1 COSTD的制备工艺 | 第50页 |
3.3.2 COSTD工艺稳定性试验 | 第50页 |
3.3.3 COSTD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法 | 第50-51页 |
3.3.4 COSTD质量检测 | 第51-5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2-64页 |
3.4.1 单因素考察 | 第52-56页 |
3.4.2 正交试验 | 第56-58页 |
3.4.3 工艺稳定性试验 | 第58-59页 |
3.4.4 苯酚-硫酸法 | 第59-62页 |
3.4.5 COSTD质量检测 | 第62-64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CTSHD和COSTD减肥功能研究 | 第65-97页 |
4.1 前言 | 第6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4.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65-66页 |
4.2.2 实验动物与原料 | 第6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4.3.1 动物造模与分组 | 第66-67页 |
4.3.2 给药剂量与方法 | 第67页 |
4.3.3 肥胖指标测定 | 第67页 |
4.3.4 血清、肝脏与粪便指标测定 | 第67-68页 |
4.3.5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第68页 |
4.3.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8-95页 |
4.4.1 对HFD诱导SD大鼠进食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4.4.2 对HFD诱导SD大鼠每周体重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3 对HFD诱导SD大鼠体重增重的影响 | 第72-74页 |
4.4.4 对HFD诱导SD大鼠脂肪垫与脂体比的影响 | 第74-76页 |
4.4.5 对HFD诱导SD大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 第76-85页 |
4.4.6 对HFD诱导SD大鼠肝脏的影响 | 第85-91页 |
4.4.7 对HFD诱导SD大鼠粪便脂质水平的影响 | 第91-94页 |
4.4.8 对HFD诱导SD大鼠脂肪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95-97页 |
第五章 CTSH和COST减肥作用机制研究 | 第97-109页 |
5.1 前言 | 第9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8-102页 |
5.3.1 设计引物 | 第98-99页 |
5.3.2 提取SD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的总RNA | 第99-100页 |
5.3.3 发生逆转录反应合成cDNA | 第100-101页 |
5.3.4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101-102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2-107页 |
5.4.1 CTSH和COST对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4.2 CTSH和COST对白色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