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审计失败与审计人员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审计失败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 | 第17页 |
1.2.3 审计失败与政府监管和审计市场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财务舞弊概念 | 第21页 |
2.1.2 财务舞弊动因 | 第21页 |
2.1.3 财务舞弊手法 | 第21-22页 |
2.2 审计失败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1 审计失败概念 | 第22页 |
2.2.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第22-23页 |
2.2.3 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 | 第23页 |
2.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研究基础理论 | 第23-25页 |
2.3.1 审计冲突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内部治理理论 | 第24页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立信所对大智慧年报审计基本情况与问题 | 第25-39页 |
3.1 大智慧基本情况及其舞弊主要手段 | 第25-28页 |
3.1.1 大智慧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1.2 大智慧舞弊主要手段 | 第25-28页 |
3.2 立信所对大智慧年报审计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2.1 立信所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2.2 立信所对大智慧年报审计情况 | 第29-30页 |
3.3 立信所在大智慧年报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9页 |
3.3.1 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不到位 | 第30-34页 |
3.3.2 未对异常事项设计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 | 第34-37页 |
3.3.3 未对年终奖按权责发生制予以调整 | 第37-38页 |
3.3.4 未对股权购买日的确定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 | 第38-39页 |
第4章 立信所对大智慧年报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第39-49页 |
4.1 审计人员方面的原因 | 第39-43页 |
4.1.1 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 | 第39-40页 |
4.1.2 未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 | 第40-41页 |
4.1.3 分析性程序运用不到位 | 第41页 |
4.1.4 审计程序执行偷工减料 | 第41-42页 |
4.1.5 过于依赖内部审计证据 | 第42-43页 |
4.2 立信所方面的原因 | 第43-45页 |
4.2.1 人员分配欠合理、团队沟通待加强 | 第43-44页 |
4.2.2 审计底稿复核制度执行乏力 | 第44-45页 |
4.2.3 员工权责利不匹配、绩效考核忽视质量 | 第45页 |
4.3 政府监管和审计市场方面的原因 | 第45-49页 |
4.3.1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第45-46页 |
4.3.2 重行政制裁轻民事制裁 | 第46页 |
4.3.3 行政制裁惩戒力度较轻 | 第46-48页 |
4.3.4 审计市场竞争欠有序 | 第48-49页 |
第5章 防范立信所审计失败政策建议 | 第49-58页 |
5.1 对审计人员的建议 | 第49-52页 |
5.1.1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知识的了解 | 第49页 |
5.1.2 保持合理职业谨慎 | 第49-50页 |
5.1.3 加强对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 第50-51页 |
5.1.4 设计有效审计程序并执行到位 | 第51-52页 |
5.1.5 提高审计证据质量 | 第52页 |
5.2 对立信所的建议 | 第52-55页 |
5.2.1 合理分配审计人员,加强审计沟通 | 第52-54页 |
5.2.2 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 | 第54-55页 |
5.2.3 完善员工责任制度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 第55页 |
5.3 对政府监管和审计市场的建议 | 第55-58页 |
5.3.1 建立专门的事务所“监管机构” | 第55-56页 |
5.3.2 尽快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 第56页 |
5.3.3 加大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惩戒力度 | 第56页 |
5.3.4 构造“寡占型”审计市场结构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