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血小板及血栓形成概述 | 第13页 |
1.2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 | 第13-16页 |
1.2.1 环氧化酶(COX)抑制剂 | 第13-14页 |
1.2.2 ADP受体拮抗剂 | 第14页 |
1.2.3 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抑制剂 | 第14-15页 |
1.2.4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第15页 |
1.2.5 凝血酶抑制剂 | 第15-16页 |
1.2.6 其他 | 第16页 |
1.3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氯吡格雷作用机制 | 第16页 |
1.3.2 氯吡格雷抵抗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W1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2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0-22页 |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洗涤血小板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效能及效价强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FeCl3诱导的小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2.5 TXB2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6 P2Y12受体信号分子表达的检测 | 第27-28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4 结果 | 第28-33页 |
2.4.1 W1的效能及效价强度 | 第28-29页 |
2.4.2 W1对FeCl3诱导的小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29-32页 |
2.4.3 W1对血小板TXB2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2.4.4 W1对血小板P2Y12受体表达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讨论 | 第33-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奥美拉唑联合给药对W1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 第35-4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8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3.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5-37页 |
3.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7-38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2 洗涤血小板的制备 | 第39页 |
3.2.3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 第39页 |
3.2.4 FeCl3诱导小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的形成 | 第39-40页 |
3.2.5 血小板P2Y12受体,AKt、Erk磷酸化水平的检测 | 第40-41页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1页 |
3.4 结果 | 第41-47页 |
3.4.1 奥美拉唑与W1联合给药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奥美拉唑与W1联合给药对小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3 奥美拉唑与W1联合给药对血小板P2Y12受体表达的影响 | 第45页 |
3.4.4 奥美拉唑与W1联合给药对AKt、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 讨论 | 第47-48页 |
3.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