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盘双塔楼结构层间隔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隔震体系概述 | 第13-17页 |
1.3.1 基础隔震技术 | 第13-14页 |
1.3.2 层间隔震体系简介 | 第14-15页 |
1.3.3 层间隔震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1.3.4 层间隔震工程应用 | 第16-17页 |
1.4 层间隔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抗规12章设计方法 | 第20-6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层间隔震理论模型 | 第20-26页 |
2.2.1 大底盘双塔模型 | 第20-24页 |
2.2.2 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响应 | 第24-26页 |
2.3 工程概况 | 第26-29页 |
2.4 层间隔震设计方法和步骤 | 第29-45页 |
2.4.1 层间隔震设计方法 | 第29-32页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4.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 第33-34页 |
2.4.4 隔震结构静力计算 | 第34-36页 |
2.4.5 隔震结构动力计算 | 第36-40页 |
2.4.6 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反应 | 第40-45页 |
2.5 ETABS与YJK的对比 | 第45-51页 |
2.6 隔震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新隔震规范设计方法 | 第60-78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抗规与新隔震规范反应谱对比 | 第60-62页 |
3.2.1 抗规反应谱 | 第60-61页 |
3.2.2 新隔震规范反应谱 | 第61-62页 |
3.3 新隔震规范设计方法 | 第62-76页 |
3.3.1 等效刚度与等效阻尼的迭代 | 第62-64页 |
3.3.2 基于不同迭代方法的分析 | 第64-67页 |
3.3.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7-69页 |
3.3.4 隔震结果分析 | 第69-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两种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78-86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4.3 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4.4 隔震层支座位移 | 第82页 |
4.5 配筋量的对比分析 | 第82-84页 |
4.6 剪重比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弹塑性分析 | 第86-122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86-87页 |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86页 |
5.2.2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86-87页 |
5.3 ABAQUS弹塑性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 第87-94页 |
5.3.1 材料模型 | 第87-88页 |
5.3.2 构件模型 | 第88-90页 |
5.3.3 ABAQUS模型转换 | 第90页 |
5.3.4 结构模态分析 | 第90-94页 |
5.4 ABAQUS弹塑性罕遇地震对比分析 | 第94-107页 |
5.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94-95页 |
5.4.2 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第95-100页 |
5.4.3 支座位移与支座拉压应力对比分析 | 第100-103页 |
5.4.4 结构损伤对比分析 | 第103-107页 |
5.5 ABAQUS弹塑性极罕遇地震对比分析 | 第107-119页 |
5.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07-108页 |
5.5.2 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第108-113页 |
5.5.3 支座位移与支座拉压应力对比分析 | 第113-116页 |
5.5.4 结构损伤对比分析 | 第116-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6.1 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