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引言 | 第9-2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4 文章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5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5.1 案例选择:苏州市“城湾村”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城中村居民的四种类型 | 第24-31页 |
2.1 影响城中村居民分类的变量 | 第25-27页 |
2.1.1 户籍 | 第25-26页 |
2.1.2 嵌入性利益相关 | 第26-27页 |
2.2 分类模型 | 第27-31页 |
2.2.1 原住型 | 第28页 |
2.2.2 村精英型 | 第28-29页 |
2.2.3 .移民型 | 第29页 |
2.2.4 .漂流型 | 第29-31页 |
3.城中村空间中四种类型居民的利益格局分析 | 第31-40页 |
3.1 城中村空间利益格局的演变 | 第31-34页 |
3.2 原住型居民空间利益格局 | 第34-35页 |
3.3 村精英型居民空间利益格局 | 第35-36页 |
3.4 移民型居民空间利益格局 | 第36-38页 |
3.5 漂流型居民空间利益格局 | 第38-40页 |
4.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博弈的策略和行动逻辑 | 第40-49页 |
4.1 原住型居民:使用“弱者武器”的周旋模式 | 第40-43页 |
4.2 村精英型居民:利用“隐藏文本”的摇摆模式 | 第43-45页 |
4.3 移民型居民:基于“集体行动”的结盟模式 | 第45-46页 |
4.4 漂流型居民:实行“自我放弃”的游离模式 | 第46-49页 |
5.建立城中村居民的利益保障与联结机制 | 第49-56页 |
5.1 创新城市建设模式,帮扶原住型居民参与共建 | 第49-51页 |
5.2 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村精英型居民形成共治 | 第51-52页 |
5.3 提升社会参与效用,引导移民型居民促进融合 | 第52-53页 |
5.4 打造基层社会组织,吸引漂流型居民实现共享 | 第53-56页 |
6.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